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吴 勇

贵州省金沙县第二中学   551800)

[摘要]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人才的竞争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在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下,地理教学在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民族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最后又必须落实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具有探索创新的欲望,深入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全方位地开拓地理学习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加强情感教育,创设成功的机会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是点燃学生心中自尊和进取的火种。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出师生亲密无间的和谐氛围,像春风雨露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例如:在每一个课堂提问中,只要学生举手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举手时,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增添一份自信与参与的兴趣。教师关心的鼓励似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特别对普通中学生来说,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比较多,因此,情感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所以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坚定的信念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重视高中地理课外活动中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中在实行素质教育后,在高中教学中开设了一些的选修课和一些研究性学习。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地理的课外活动与课外调查,让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创造性能力。
  首先,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同学的科学素质,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素质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创造性和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地理科技活动以研究各种地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过程中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其次,地理课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地理课外活动可以带领同学走进自然,了解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学生可以发现并认识到目前环境问题很多:如城市中大气、水体、噪声垃圾污染等,区域性的酸雨、臭氧层的空洞、旱涝灾害、沙尘暴等,乃至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异常、因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资源贫乏、空间紧张等严重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亲身体验、深入调查、讨论分析,促使同学增强了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萌发了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信念,它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巨大动力。
        最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以及目前人们关心的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如大的课题有天文、气象、水文观测活动,大气、水体、噪声及环境污染监测报道,地质地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方式的调查,农业生产、工业布局采访、家乡人文、文化采风等,每个主课题根据现状和条件可设计若干子课题,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是创造发现的源地、创新能力形成的基地
        三、有效运用地理案例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课堂空间的限制使得这种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局限性,因此案例教学就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与一般的教学形式形成互补。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这样的开发形式下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被关注的中心。教师在这个时候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引导者、引渡人、兴趣的激发者、创新精神的养护人。
  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时,可以出示一段材料,如2009年9月14日,郑西高速铁路郑州——洛阳段进行试通车试验。郑西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目前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将于今年12月28日投入运行。郑西高铁开通后,从郑州至西安只需要一个半小时。10月3日,武广高铁进行全线试车。武广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将于今年年底和郑西高铁同时开通,届时从广州到武汉将由现在的十个半小时缩短至三小时。然后提出问题:高铁将如何影响城市的布局?
  这个案例既与地理相关,又是时事,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作为21世纪的地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的材料,把地理课堂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开发。
        四、发散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从地理本身,到资源利用、国度与风情、历史、气象、生物及至当前提倡的环保等。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将地理知识本身孤立,而应将各种知识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典型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过程。通过这一个结合的矛盾运动,才能使学生不断深化和创新,由发散思维尽可能提出新的见解,以经过逆向聚合选择最优化的思维成果。如水资源的利用,可以举例说明“长江三峡大坝”,不仅仅要阐述水电资源的利用,还要结合地理、历史古迹、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移民、我国电力资源的应用等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这些要点的正反两面进行阐述,最后让大家分享这一个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又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都可以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资源利用、交通运输、我国特殊的经济政策对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的高中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知识,才有全方位思考的可能,也才有索求到正确答案的可能。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作为地理学科来讲,多媒体辅助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它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地理课堂结构,   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地球的运动状况,明确两分两至时地球的昼夜长短变化等。这样,可让学生在观察地球运动规律的同时分析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使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动机及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地理作为一门跨文理的综合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图像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通过一些课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地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图雅. 优化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考试(教研版) , 2006,(09)
[2]  林红梅. 创造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0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