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师型”教师,是指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复合型教师。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对保证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影响重大。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本课题组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出发,着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及保障措施进行探讨。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八大牵动项目之一《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问题的研究》子课题“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遴选标准研究”结果初探。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培养途径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窘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手段滞后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由于“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含金量”不高造成的。“双师型”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其教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真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然而,“双师型”教师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瓶颈。
当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校“双师型”教师还十分匮乏,与国家规定的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80%的比例要求相去甚远。笔者认为,以下四条是主要原因:
1.先天发育不良
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普通中学教师和本专科院校毕业生两部分组成,来源比较单一,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对于曾经的中学教师,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也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普遍缺乏中职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毕业于本专科院校直接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专业理论知识比较宽厚,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求学时期所得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远不能适应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双师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2.后天培养乏力
专业教师来源单一、专业技能先天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养,弥补先天不足缺陷,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各职业学校虽然都在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但效果并不理想。像参加生产实践、实施校本培训等易于操作的继续培养措施,也是制度层面的阐述多、真正落到实处的举措少,加之考核指标粗放、执行标准不当,导致双师素质提高不明显。即便是省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也因为专业设置、培训对象选派等原因,并没有对促进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起到显著作用。
3.人才流失严重
受传统思想和政策措施影响,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收入不高,而且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工作量迅猛增加,这种付出多、收入少、地位低的现状必然会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能很快发现更多收入水平远远高于教师的职业机会,于是,在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下,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纷纷流向工资高、待遇好、收入多、工作稳定、环境舒适的职场。毋庸置疑,职业学校在人才流动中明显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人才流失严重在所难免。
4.聘用兼职教师喜忧参半
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业技能熟练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是目前解决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兼职教师的特点是:熟悉生产实际、掌握前沿技术、授课针对性强、擅长技能操作、教学策略欠缺,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凤毛麟角。聘用兼职教师,最适合聘为实训指导教师而不太适宜聘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不能保证教学时间,常给教学管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所以,聘用兼职教师的数量不宜太多,提高“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根本办法,还是迅速有效地提高自有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培养“双师型”教师,既要借助于外部力量,更要立足于学校自身,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先实践后教学”制度,通过“内培外聘”等途径,切实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参加生产实践、实施校本培训、重视省培国培、积极聘用兼职教师等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1.积极参加生产实践
参加生产实践,既是弥补职业学校教师先天发育不良缺陷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教师了解生产实际,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有效途径。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要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层面,要制订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方案,规定参加生产实践的时限指标及考核标准等;教师个人,要制定年度参加生产实践计划。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至少每两年参加一次生产实践,每次参加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以免脱离实践时间过长,造成双师素质下降。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应尽量安排在假期或无教学任务的时间段,学校要为教师参加生产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参加生产实践的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角色、勇做学生、当好徒弟,要以掌握专业技能为第一要务,善于多看、多问,勤于动脑、动手,促进教师由理论教学型向双师型的转变,实现专业课教师与实训课教师的有机融合。
2.有效实施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常通过以优带新、以赛促建、科研项目、社会实践、资格培养、专家讲学等方式加以实施,其中,尤以“以优带新”最直接、最有针对性、最具成效。“以优带新”,就是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为“师”,以新教师及双师素质较弱的教师为“徒”,以掌握教学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提高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听课、评课、研讨为载体,通过观摩、学习、交流,有效实施传帮带,使“师傅”的高尚品质、敬业精神、娴熟技艺、人格魅力,得以在“徒弟”中传承、光大。“以优带新”,能使新教师零距离接触岗位,切身感知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增强岗位适应性,这无疑是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是双师素质较弱的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捷径。“以优带新”还有“以新促优”的积极作用,通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达到弱者变强、优者更优。显然,“以优带新”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极有裨益。
3.省培、国培取得实效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省级、国家级培训,是基于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有限,所采取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教学经验交流的良机,同时更是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学校应十分珍惜省培、国培机会,根据公布的培训专业,科学选派培养对象,并提出培训目标,同时要在工作安排、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省培、国培取得切实成效。
4.重视聘用兼职教师
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中聘请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是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聘请兼职教师,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增强岗位适应性;有利于教师掌握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加快教师的“双师”化进程;有利于学校了解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但也不能否认,聘用兼职教师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压力,因此,聘用兼职教师要适量,而且除具备教师基本条件者外,一般应尽量聘为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保障措施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双师型”教师培养要坚持思想现代化、培养特色化、模式多元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打造一支含金量高、数量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力争做到“文化课教师专业化,专业课教师技能化”。
1.健全制度
“双师型”教师培养,无论培养年限、培养途径,还是管理与付出,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教师的培养。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营造和谐培养氛围,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制度和完善的聘任制度,使培养过程在制度保障下实施,确保培养质量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2.独立考核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全程监控,对他们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等职业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独立考核。考核要体现公平竞争、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原则,使“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能手、学习的楷模。
3.提高待遇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鼓励履行岗位职责和奖励创造突出业绩的薪酬体系,坚决摒弃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可以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决策,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使“双师型”教师心系职教、安心职教、倾心职教、献身职教,有效遏制优秀“双师型”教师大量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