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作 者:刘俐 邹玲 王超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校“党代会”确立了以“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工作核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坚守“三个”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把握“三大”要素(课程、方法、实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自由发展是前提,特色发展是根本,能力发展是关键。本文分析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湖北工业大学“党代会”确立了以“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工作核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坚守“三个”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把握“三大”要素(课程、方法、实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自由发展是前提,特色发展是根本,能力发展是关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正好能达到培养“三个”能力的要求,满足三个基本要素,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然而,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从小学到中学基本上都是“填鸭式”接受知识及机械训练,根本谈不上对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乃至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仍不理想。据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则占20%~30%。清华大学创业中心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意识比较低。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全世界展开。目前,尽管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举步维艰。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内容
1、从理论上研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途径
1)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及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其次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事迹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最后就是要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2)创新教育模式,建设师资队伍,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新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提,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然而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3)开展多种创新实践及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首先,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性强的竞赛活动,对强化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都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认真思考创新与创业,同时也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其次,创新载体吸引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载体,才能使更多学生主动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载体并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可以有效改善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少的现状。
4)构建个性化的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使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也给学生提供更多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创业平台。
2、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具体实例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通过具体项目的培养与锻炼,实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以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通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业型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很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发达国家则占20%~30%。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实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更有实际价值,且培养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因此,结合实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