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作 者:张金合1 刘 曦2 (1沧州师范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0 2金口高中,湖北 武汉 430208)

摘   要: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系统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等各层面的广泛关注,但发展与问题并存。研究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五点应对策略,以求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Abstract: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quality system of the talents in the new century, an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basic deman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In recent years,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levels of country, society,and university. However, the progresses and problems are both exist.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and puts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better?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our colleg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新世纪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之中,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不仅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和塑造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深化调整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大爆炸和新的就业形势使当代大学生面临新世纪的挑战。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他们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和具体,面临着成长的压力,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等,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注意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不少院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很多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清华大学于1986年启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于1988年初正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全国涌现了一批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方面成绩斐然的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高校还尝试着开设心理咨询专业,以培养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幵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疾患发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此过程中,发展与问题始终相伴存在: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1年开始,逐渐完成了从民间推动前进向政府主导的转化,其理论研究与工作开展也都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极不平衡。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沿着健康与高效的轨道发展,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科学、审慎的态度,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院校层面都予以了必要的重视,但由于经费、经验等种种问题,不少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一些学校名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但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只是偶尔做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建立部分心理档案。部分学校尽管开展了工作,但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而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造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形式化局面。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显示其对该工作的重视,纷纷加大心理测试的力度,但忽视了测试结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建档而测试,为应付检查评比而测试。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不但没有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反而往往导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二)教育对象过于狭隘,与医学治疗混为一谈
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更进一步说,主要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正是这种狭隘的错误认识,使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放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治疗上,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或潜在隐患。这种做法产生的后果是高校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少数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有顾及,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路越走越窄。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人格缺陷学生的一种心理补救,目标是使这类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这种观点人为地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弱化了其应有功能。这种观点导致了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治疗模式”上,因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员配备上,以临床心理医生为主,这在医学院校表现尤其突出;其次,在工作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几个教师定期接待有需要的学生来访,“坐堂接诊”;再次,在解决思路上,教育者以医生的眼光看待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错误地把学生心理问题一律视为“障碍性”心理疾病,人为地窄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最后,在操作过程中,过早地把学生介入临床,使得咨询和治疗形式带有浓重的临床医学色彩。这种医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诉求,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在我国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虽然多数院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但不少院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依然非常薄弱,从经费、场地、人员配置等各方面都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没有形成专业队伍。据统计,美国全国约有25000名学校心理学家和7000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而面对我国上千所高等院校,要达到每所高校配备基本配置的心理教师,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它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一些高校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心理辅导老师,但其中大多是“半路出家”,主要是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心理学教师、高校医务人员等,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教育水平层次参差不齐,缺少操作经验,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
(四)开展方式过度依赖传统教学
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的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与此同时学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生抱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导致的后果。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课时和学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专业学科教学模式,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一节一节地学,学完后考试。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原理,只简单介绍应用性知识方法,忽略其实用性。教学效果是学生们考完后“万事大吉”,并没有真正内化为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力量。这种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开辟多种形式的教育渠道
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过场、单一化、形式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1)课堂传授: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2)学科渗透: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辅导与咨询:通过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形式实现师生间沟通互动,也可结合小组辅导或者团体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寓于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通过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条件。
(二)扩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全面和谐发展,应面向全体学生,以优先预防为主,即首先着眼于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和促进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摒弃只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做法,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贯彻以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全体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对大学生共同的成长成才过程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心理障
碍的大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
另外,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广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并非生活于真空中,社会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高校环境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逐步扩展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评估,解决教师、管理者教育教学时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同时,要不断优化高校育人环境。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服务于大学生,同时也服务于教师、管理人员和高校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工作。
国家、社会和院校各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加大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财力支持,解决其数量不足和专业化等问题。一方面,在师资建设上制定培训和发展规划,试行资格认定制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并落实编制,在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方面采取各项措施,努力形成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队伍[7]。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每一位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自觉行为,在教育实践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育方式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是要加强课内实践教学,通过电教、案例分析、心理方面的游戏、人物角色扮演、集体讨论等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通过校园大学生心理学会等学生组织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朋辈心理咨询以及师生间的心理咨询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三是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的行业、具体的岗位特点等开展相应的行业与岗位相关联的心理学技能训练,以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四是要加强网络实践教学,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教育过程适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但要避免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8]。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政治素质。教育工作者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从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四、结论和展望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形势下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也问题诸多,形式化、医学化、课程化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去探索应对之道。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在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朝勋,张彦,吴荣艳.加强现代心理素质教育,迎接新世纪——对新世纪中医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0,(03):23-24.
[2]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学家职业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08):57-61.
[3]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98-101.
[4]省致公.关于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建议[DB/OL].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http://www.zjzx.gov.cn/Item/11245.aspx.
[5]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6):15-18.
[6]朱樱琼.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与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6:37.
[7]韦立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 21):79-81.
[8]李晓智.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0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