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初探——以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基础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初探——以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基础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 者:杨 松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语言美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Z148C)的成果论文]
摘   要: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种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试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育应如何改革,找出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独立学院;二语习得;新模式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Requirement for College English, the aim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one of the important signs is to form a special study method for the students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how to chang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explore a more suitable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Model

前言
大学英语教育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英语通识人才,另一方面却因为“费时低效”而成为众矢之的。其中,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育更为社会所诟病。笔者认为原因如下:(1),教学目标照搬“母体”学校。从生源上看,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相对差,单词掌握量少,阅读能力不强,听和说两项基本要求不达标。如果按照“母体”学校要求来组织教学,则会在学生中造成畏难情绪,适得其反。(2),教学实用性不强,趣味性弱。独立学院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果在英语教育中偏重语法和语言知识讲解,忽视学生主修专业,忽视语言中所蕴含的“美感”欣赏,则不仅难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更难以培养出适合就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以及本课题就是在独立学院和全国英语教育大环境基础上,以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试图找出一条更好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一、“二语习得”理论与中国大学英语教育
根据美国现代语言教育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之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语言学习分“习得”与“学得”二种。语言的“习得”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吸收该语言,并且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的过程。而语言的“学得”是指在学校环境中由教师主导,利用教材有意识地、通过理性地分析掌握第二语言的方式。
纵观现阶段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主要还是以教师主导的教材学习为主,主要停留在有意识的语言“学得”阶段。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是能使学习者更深层次、更加正确地掌握目标语言。但是造成的缺点是使学习者“听”和“说”的脱节,“学”和“用”的脱节以及“应试考试”和“日常交流”脱节。这样的学习模式在理想情况下培养出的最好学生只是一些能高分通过各级英语考试,但是却无法把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中的学习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只能采用大规模的资金投资,力图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为学习者营造出一个真实的语言习得环境,比如多媒体教室的投入和聘请外教,甚至送优秀学生去国外学习。
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或者缺少国家专项资金投入的学校来说,在营造二语习得环境上就将面临着巨大困难。这样的学校仍然将长期继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他们的毕业生在竞争之初就处于劣势,从而造成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由于投资和回报的矛盾,这样的不公平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些高校和大部分民办独立学院打击尤为严重。
二、本课题探索的解决方法——引入“语言美感”
基于美国现代语言教育家克拉申之二语习得“输入假设”理论,本文以及本课题分析研究我国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育现状,试图开拓出这样一种教学法:通过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美感和欣赏力,促成学生学习方式从单纯接收目标语言之形式(单词、语法和句型)到接收目标语言之内容(意义和信息)的转变。
由于受汉字本身形、音、意三者相结合的影响,再加上长期以来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教学方式,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基本停留在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的掌握阶段,造成的后果是教学双方都把英语当成了一种知识,而不是可运用的技术。所以对英语的掌握有必要从有意识、呆板的“学得”转化为有意识同无意识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习得”过度。
根据克拉申之“输入假设”理论,当一个学习者接收到刚好超过他现有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才会进步。这样的输入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可理解性。所谓的“可理解”不是语法和单词具体意义的理解,而是语境下语言输入的抽象意义之理解。(2)既有趣又有关。(3)非语法程序安排,或者是不太严密的语法安排。如果语言输入着重于对语法完全正确的监控,那么学习者将再次落入语言“学得”的桎梏。(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也就是说英语学习如果只靠相关教材甚至只靠几道练习题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
所以,笔者决定采取文学语言,特别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作为教授学生的“语言输入”。这是因为:(1)优美语言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它属于描写性的摹状语言,所以尽管单词和语法掌握量不大,读者也能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正是这种在语言形式上不熟悉,但却能理解语言意义的学习方式能促成学生对语言之真正掌握。(2)优美语言既有趣又有关。相比较呆板的教材而言,文学作品的优势不言而喻。(3)优美语言为了追求音律美,而在语法上灵活多样,语法形式的不拘一格,能使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上摆脱语法之束缚。(4)文学作品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这一点在大学精神的培养上极为重要。
三、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笔者为长期工作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育一线的骨干教师,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可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有着深刻的了解。笔者深知英语教育必须以踏实的课堂教育、精讲语言规则为主。但是笔者也知道传统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在自学能力、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真正掌握程度上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更为可悲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语言和语言承载的文化脱节,使学生无法欣赏到目标语言的美感,造成的后果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靠加大教学硬件投资,也不是靠人工模拟语言环境所能解决的。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1)以特定一级新生为调查对象,用问卷形式调查新生英语学习的动力、方式、自认为存在的问题,使教师对研究对象有大体上的了解。(2)以教材规定的听、说、读、写四方面为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3)在完成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基础上,教师有意识地依托教材内容(例如每单元的主题、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某一个单词)引入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和人文知识在课堂上鉴赏,对于朗朗上口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熟记。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这些文学内容只鉴赏,而不做语法和语言知识的讲解。
四、结语
本文研究在较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如何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第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主要在文学方面),培养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美感”,从而营造出一个较好的语言“习得”环境(不是“学得”环境),最终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2] Susan Grass. 第二语言习得(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