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阅读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 者:张雪静 (河北省霸州市第一中学 065700)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教材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还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阅读教学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一、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
  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
  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二、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
  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
  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三、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在完成二读课文之后采用自下而上模式深化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必然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
  1.归纳知识。可引导学生按语言单位来分类归纳;也可按段落顺序或情节内容来归纳排列。
  2.深化知识。可介绍一词多义、词与词区别、长句分析和逻辑纽带等拓展性知识。
  3.运用知识。口头上可采用命题发言、口述大意、复述课文、话题讨论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笔头上可采用改写、缩写、书面表达等准交际或交际练习形式。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像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它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就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感知、领悟、推理及转化,从而实现对学习信息的了解、发现、知晓和理解。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信息网络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它将学习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总之,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灵活地把上述教学设计运用于阅读课文教学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四、英语阅读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高中英语阅读教材是一套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