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但是居主导地位的无疑还是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方向。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自然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亦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作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二、层次材料的提供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具体地说,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参与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丰富翔实的材料。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 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②指向性: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联系,突出研究内容;③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④安全性: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⑤简易性: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⑥稳定性:材料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而获得知识。
三、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并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调控实践活动。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其次,教师是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或简单的现象分析,提出关注的对象,设想研究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观点,是可贵的创造火花。教师不仅要关注与呵护,而且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为之拾柴,使其熊熊燃烧。在学生研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发表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课外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毋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鼓动者。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你想不想把它的身体分成两段、三段或四段试一试呢,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蚯蚓再生能力的热情,其意义与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