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以古诗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呢?1、文画音形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补充创造图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3、学习创作手法,提高作文素养;4、挖掘诗中思想,进行品德教育。
关键词:古诗;提高;综合能力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如能充分挖掘古诗这一艺术宝库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会起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就怎样以古诗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文画音形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古诗歌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还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比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里,运用了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挥洒出一幅豪迈壮观的画卷。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加以想像,思考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是什么。然后运用课件展示瀑布的声音与动态,让学生对于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之后,还让学生用鲜明的色彩,自己动手画出一幅美丽的庐山瀑布图。这样,通过看、听、学、画,学生不仅对该诗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对瀑布产生了深深的喜爱。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一开始,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幅云雾弥漫,高大幽深的高山图,并配上婉约的曲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不仅语言美,同时也有音乐及绘画美,提高了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补充创造图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古诗具有简洁短小但意蕴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像力的产品。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像,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像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像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像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像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着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像,品味这无穷之意。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三、学习创作手法,提高作文素养
我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如杜牧的《山行》中的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将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诗人以乐观的情绪,表达了对秋光的喜爱之情。用“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总而言之,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果我们能搞好古诗教学,学生如能了解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挖掘诗中思想,进行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又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孟子曾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传统的文化观念集中了文明古国的真善美观念,不仅能在学生心里凝聚起浩然正气,筑起一道无形的万里长城,外御种种不良思潮和文化有侵袭,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对个人成长、国家建设、振兴民族都大有裨益。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也作为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我们有责任担负起这个光荣的历史任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诗的国度,在学生、也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树起一座传统文化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