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数学老师,在几年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数学太难了,我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就学不懂了”,“数学学不懂,我最不喜欢学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很简单的公式或定理的应用提问起来的学生也说“不会”,甚至让学生到黑板板演,大部分都不敢上去做;对于数学作业,学生总是说:“难,不会做。” 数学考卷发下来时,听到的更是一声声的惊呼:“哎呀,咋这么难啊!”数学课考试的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及格的寥寥无几。事实上,不论是作业还是考题,大部分根本就不难,但数学课却成了令学生头疼的科目之一,造成学生这么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透过这种现象,我在思考学生不喜欢数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一、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
1、学生学习基础太差。我们的学生现在入学差异比较大,参差不齐,而且一些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差,其中有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的数学知识是一片空白,最基本的概念、定理模糊不清,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以小学、初中知识为基础;而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是初中的差生或未毕业的分流生,讲课过程中用到的一些知识点他们都没接触过,老师讲解时什么也听不懂,久而久之不懂得越来越多,就不喜欢上数学课,不愿意学数学了。
2、缺乏求知的欲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坚韧的毅力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薄弱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我们的一大部分同学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因知识难度加深,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发生变化,他们不能适应;还有他们自身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自己没有自信心,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越差则越不愿意学了。
3、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主要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连续性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以后知识的学习很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沙滩上建大厦”。
4、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不认真,纪律性也差,迟到、早退、缺课现象经常发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考试时却千方百计想抄袭蒙混过关,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练习不复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对学生有些不适用。总的来说目前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满堂灌”为主,让学生在新的学校上课没有新鲜感,仍然觉得学习很枯燥,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课的策略
1.从根本上改变教材,教法,降低授课内容的难度。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差,甚至有些用到的基础知识没有学的情况,在讲授新课之前,可适当复习回顾与新课关系密切的初中甚至小学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对新知识点的讲解也应根据学生实际降低难度,不讲解也不要求学生做偏题,难题,作业和考试题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尽量以训练学生双基为目的,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出题,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应尽量使数学贴近生活,从生活需要出发,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情感。教学中要放手引导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多提问、板演、讨论等多种方法向学生提供体验这种愉快心情的机会。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对较差学生的辅导,引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老师在解答问题是要注意启发、引导,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在讲解题目时,他们都不肯自己读一下题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出示阅读题,让学生自己阅读后,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方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问题,并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较好表现的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也可在讨论交流中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
4、培养小结习惯。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时小结,章小结,经常强调、督促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这样可使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有所获,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和理解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愉快,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师生之间的友谊就会发生教学的积极反馈,还要重视课堂环境的情感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综合而言,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职业学校数学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的关注和培养,明确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我们教好每堂课,每个学生的关键因素。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以后将走向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的是靠自学,数学老师必须积极创造教学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自探索、发现,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学到一些社会上实用的数学知识,而且是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数学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