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主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我的体会是:从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入手,充分挖掘教材的素质教育因素,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一、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不断拓宽知识面,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共同心理特点是求新求异、好奇爱动、争强好胜,渴望得到更多的知识,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这一代又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加上父辈的溺爱,在他们身上又存在着任性、懒惰、畏难、依赖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培养和发展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使之心态保持平衡发展。
(一)利用“求新求异”心理,培养勤奋刻苦、踏踏实实追求学问的优秀品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敏感性,反映在学习数学知识上,喜欢学习新知识,而对学过的旧知识往往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解决的办法,首先要掌握好小学阶段整个教材的内容和知识间的联系,经常利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无误地展示给学生。
(二)利用“好奇”心理,激励探求精神。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切事物都爱问个为什么、怎么样,这是儿童获取知识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是这种心理活动又往往有其短期性。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保持儿童的这种“好奇”心理,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并恰当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探求精神。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在勾画重点字词时,一位同学突然萌发了一种“都加上或都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的奇想,举手向老师发问。这位老师并没给予可否的答复,而是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爱动脑、善思考的优点,然后鼓励大家一起进行试验。通过实验大多数同学得出结论是不行的,而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可以,理由是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相同的数时,都加上或都减去相同的数这个比的比值也不变”。这个学生的发言又一次把探求的气氛掀起高潮。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认为这个同学所说的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能作为普遍规律。这位教师的做法,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求精神。
(三)利用“好动”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良好心理。“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东看看西摸摸,甚至不惜把自己心爱的玩具给拆散,去弄明白自己想知道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并非都出自某种学习知识的需要,有的是处于暂时的新奇感。尽管这样,我们应当看到儿童的许多知识是从玩中得到的。玩是儿童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良机。只要教师充分利用,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和条件就可以培养勇于实践的良好心理品质,如在教长、正方体认识时,让学生摸一摸长、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并让学生翻来覆去观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说一说,不仅有助于对长、正方体特征的掌握,而且对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现在的小学生,将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主人翁意识的培养靠成人化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寓于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养成为祖国的前途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有意培养这种外因,在学生内部产生一种内驱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我是未来主人”的责任感。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一是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建立一种宽松、和谐、互相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二是鼓励创新,肯定成绩和进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做主人的欢乐。
三是正确对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一些学生学习上有困难,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产生自卑感、失落感。
四是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总之,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只要我们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关,注意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就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