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霞、霍懋征和袁瑢是老一辈小学语文教学大师。在她们从事教学的年代,还没有诗意语文之说,也不见知性语文的说法,但他们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知性的完美统一。
诗性语文(又称诗意语文),是近年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综观有关报道,诗性语文的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知性语文”一词,鲜见于报刊,但它真实存在于我国20世纪的后二十年(1977-1997)。由于人文性的缺失,1997年的全国语文教学大讨论中,知性语文一直受人诟病。知性,含有知识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语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价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学特征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
重温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诗性与知性的完美统一,对在实践层面落实新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在语文教学中倾注对学生的爱
诗性语文,主张的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热爱学生是诗性语文的基础。三位大师都在教学中倾注对学生的爱。斯老师常说“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武器,那么教师就应该爱学生。”她认为,只有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才能勇于对学生的今天和明天负责细心地去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热忱地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霍老师说,“我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袁老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反复、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只能教好学生,还是应该教好每一个学生?”她始终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分内之责。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袁老师所教的语文课,课堂气氛从来都是活泼、自然、和谐的,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语文课。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喜欢语文是诗性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策略。去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就呼吁要设法让学生“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三位大师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如,霍老师说,“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她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思多练;3、充分发挥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吸引学生;4、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三、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在大力弘扬人文性的今天,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因素和要求,显得特别重要。三位大师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在教学中,她们能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关注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斯老师教《小英雄雨来》,把 “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作为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就把培养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他们特别重视课文中思想道德要求的把握的准确,不贴标签,不随意拔高,不深挖洞。如,袁老师教《我的爸爸》,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李大钊教育子女要认真学习,“ 小孩子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二是李大钊教孩子唱国际歌,教育子女要懂得革命道理。多数老师认为必须 “使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要记住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道理”,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则力排众议,认为“体会作者对老一辈革命家、自己的爸爸的深切怀念”才是这篇课文的“道”,从而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教育的度。
四、注意情感熏陶
“诗意语文”是情感的,著名诗人杨克说:“那感动你的东西就是诗意”,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可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在教学中老师固然可以情激情,甚至可以煽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三位大师都重视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斯老师教一年级的《我们的老师》中的 “祖国”一词,如何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斯老师是这么教的:她先是问,“什么是祖国?”一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斯老师启发说,“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是祖国? ”学生有所领悟,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斯老师接着启发说,“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说不是。“那么,什么是祖国呢?”斯老师接着问。学生恍然大悟,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接着说,“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就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学生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斯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让学生接下去。学生齐声答“祖国”。在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既初步理解了 “祖国” 的意思,祖国的亲近感也油然而生。
学习三个大师的语文教学,坚持语文教学诗性与知性的统一,不偏执于某一个方面,是学生之福,新课程语文教学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