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生为本”课自华

“以生为本”课自华

作 者:徐月琴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兴华中学 324000)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我颇有同感。现实教学中,有些老师辛辛苦苦地钻研教材、写教案、做课件,却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引领和有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并总结语文运用的规律,学生基本上成了听众,或被动的接受者。有的教师在提问题时过于琐碎,导致“碎问碎答”,学生就会疲于应付甚至懒于应付,最终逃不脱教师一味说教。久而久之,多数情形,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弱。我们知道,教学是不可重复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此,我以教学鲁迅《社戏》为例,浅谈如何通过创设多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缘疑而学,激发学习热情
以学生的质疑代替教师的问题设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情为出发点,把“教什么”放在了首位,同时也明确了“怎么教”。因此,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疑问、回答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通过探讨以期形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氛围。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激活课堂,注入活力。
教学《社戏》一文时,我先查看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学生的疑问主要是:①文中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同是六一公公家的豆,为何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②那夜的戏,并不好看,文中为何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③文章的题目是《社戏》,为什么长达四十段的文字,只有五段文字写到社戏的内容?④文章详写在平桥村的轶事,看戏归来后偷吃罗汉豆的事,为什么?可删么?⑤为什么“我”和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还夸“我”,并且送“我”和母亲豆子吃呢?⑥平桥村是“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的小村庄, 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⑦为什么阿发愿意让大家偷他家的罗汉豆?我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整理后,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作者情感、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其中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于是我结合学生的问题,设置出课堂中大家一起要讨论的教学问题:①抓住“好玩”二字,你认为那夜是去时好玩,还是归来时好玩?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②“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认为那豆好吃么?那戏好看吗?”③“我”和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六一公公到底生气不生气……课堂上,当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老师采纳,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光荣,而且其他学生也很有兴趣去探讨身边人的疑问。教师最终指向解决学生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自然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二、巧设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反观许多无效的教学设计及自己的失败教学,往往都是程式化地要求学生“一读:整体感知”“二读:研读探究”“三读:语词赏析”。所以,教师需要学会解读文本,吃透文本,解构文本之后于心灵中重建文本,结合学情设置出牵动全篇课文理解、带动学生充分活动的主问题。选准突破口,切入口选得准确且恰到好处,后续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如执教《杨修之死》,可从题目入手,通过文本解读杨修的有才(知人心)——无才(不知人心)——恃才(不自知),带领学生挖掘曹操杀死杨修的真正原因,从而理解杨修必定被杀的根本原因。找到恰当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在教授《社戏》时,我抓住“好玩”二字,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乐趣的怀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师生大讨论:你认为那夜是去时好玩,还是归来时好玩?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接着抛出主问题(据统计,占全班学生96%的疑问):“‘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你认为那戏好看吗?”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出一名小组代表,再由组长把组员交流的成果整理成稿,跟大家进行交流。
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与第四小组讨论问题的是小说的环境美:①调动各种感觉,凸现出“我”等少年的陶醉感,体现景美。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连山比作兽脊,再加之“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反衬出“我”急切看戏的心情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又烘托出“我”急迫去看戏的心情。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又烘托出“我”急迫去看戏的心情。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出了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夜景,既写出了行船之快,又烘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③“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描写表现孩子们驾船技术高超。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之喻极富童话色彩,事趣、景美。
第二、三组讨论的是小说的人物美、事儿趣:①双喜写包票。“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点”“磕”“退”“架”“笑”“嚷”等驾船过程中的动词。写出了小伙伴的热情、能干,和谐的氛围及欢快愉悦的心情,生动鲜活,体现了事趣、人美。②“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各偷了一大捧”,“围起来”“用手撮着吃”的新鲜刺激,为了“对付”八公公,孩子们事先商议对策。“偷”是十足的贬义词,但在充满童真稚气的阿发的嘴里自然说出,丝毫不遮遮掩掩。在这“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真诚待客的热情,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流露出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③当“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没有责骂我们,反而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体现出人情美。
第五、六组讨论的是小说中的社戏是好看还是不好看的问题。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 这些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②文中写孩子们“喃喃地骂”,“不住地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最后我出示一段助读资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学生便很清楚地发现: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社戏和罗汉豆其实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好看和好吃,那是记忆中“旧来的意味”,“ 蛊惑”人去“反顾”儿时的有趣的生活。这“旧来的意味”充满了对农村的爱、对农民的爱、对儿时伙伴的爱。文章看似矛盾的结尾,恰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童年生活的眷恋,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了:《社戏》中的戏不在社戏中,而在社戏外,在平桥村的风景人情,在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是那一份美好的童心。
课堂上让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争论得到真正的保证,活动有记录,尊重学生的见解,分享师生求知的快乐。活动有总结、评价,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训练指导,而不致流于形式,学生自然会学有所得,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事实证明,好的切入点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给以具体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个好的活动设计是与文章的内容紧密地合为一体的,并给出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知识落实到位,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如《社戏》中优美的农村风光,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很难体会其美景了,那就利用创设情境法,自己范读或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配乐曲《渔歌唱晚》,朗诵夏夜行舟、月下归航这两部分景物描写,屏幕展现其优美画面,其他同学静听、静观,想像其意境,体会优美的语言所表现的自然美,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对摘录的美句中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引导学生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等方面着手,准备精彩发言,最后板书显示其交流结果。    
不同的课型,设计活动时给以不同的具体方法。如教学《醉翁亭记》第二、三段时,教师首先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醉翁的“醉”,然后展现活动的设计:·最        的百姓   ·最      的场面   ·我为      而感动,因为                        。 交流讨论之后展示活动成果:[快乐  逍遥  随性  幸福  安详  融洽  享受]语言的锻炼,知识的落实,尽在巧妙有效的活动设计中。
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活动有记录,尊重学生的见解,分享师生求知的快乐。活动有总结、评价,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训练指导,而不致流于形式,学生自然会学有所得,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深化训练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根据这种理念,我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也予以充分训练。在执教《社戏》一文后,我内心也颇有感触,于是写了一篇作文《怀念儿时的露天电影》,让学生观看点评。将文本融入当下的生活,我觉得以当下的生活去理解文本,文本会变得具体生动一些,更重要的是用切近学生实际的“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既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作“向导”,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迁移的“跳板”。
运用现身说法,我把写作中遇到的诸如选材、立意、结构安排及语言的表述等想法讲给学生听,也讲述了自己修改的经过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没想到,学生们雀跃不已,课后作随笔时,他们拿起生花妙笔,写出了好多篇声情并茂的优秀作文:《童年趣事》、《我的小伙伴》……我也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力,这让我无比开心。
在探寻有趣、有味,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堂教学,我用心地努力着。“向智慧的人借智慧”,想学生所想,激活学生质疑点,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领悟的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努力营造浓郁的“语文味”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若给学生带来真正有意义的收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散发出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和丰厚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学习》2013年第1、3、4期
[3]《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9、12期B,2013年第3、4期B
[4]《教学月刊》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