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浅谈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作 者:栗 悦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燕河营镇花台小学 066407)

摘   要: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评价方式应该体现着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要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要从观念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积累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使评价能准确、公正,科学,使评价真正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小学生

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断改变学生的发展状态的教育。小学的素质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思想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形成。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新的评价理念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求教师改善评价方式,以发展性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与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准确、公正、科学,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评价中享受快乐,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健康成长。
一、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易于操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分为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方面。为便于操作,我们把这五个方面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全面客观
我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上,首先改变了评价的主动权牢牢地被班主任掌握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邀请家长、校外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参与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达到激励目的。这样班主任不再是唯一有评判权的裁判,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评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团结同学等方面则由同伴作为评价主体等。
三、动态的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涵盖多项具体内容,如果把诸多评价内容的实施集中于某一固定时间,很不现实,评价结果很不科学。因此,我们将这些内容采取各取所需、分解达标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出阶段发展目标,再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如此循环,提高目标要求。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收集学生阶段性达标成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这样,不再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期末时的一个环节,而是把它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发展过程,从学期初各目标的确立与实施、学期中的成长展示,最终形成期末的评价等级。同时要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发展性。
四、发挥综合评价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积极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把对学生的评价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分成几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评析,一段时间后根据这些指标对他进行逐项评定,根据他的表现提出表扬,如能够按时到校,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课上也能主动发言,多数时候能按时完成作业。然后进一步对他提出要求:生活中要能主动帮助别人,作业要认真书写,力求工整,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这样在阶段性的评价中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有意识地修正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发现不足,继续努力。
五、发挥综合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快乐成长
1.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扬学生的优点
综合评价从教师一元化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等都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评中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懂得了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引以为骄傲,同学互评,包括文化课学习、特长爱好、行为习惯及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同学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促使自己进步的基点,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家长、社会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大了学生的优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评价内容的全程性,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但缺少了中间的培植,最好的开端也只能是遗憾的结局。在学业评价方面,新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考察学习成绩的方式,而且要评价学生的意志、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每一项又详细地分为几小项,如“知识与技能”包括:口算、计算、估算、学习习惯、综合应用。针对每一小项又有进一步解释。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全方位的,不再局限于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教师在教学中要细心地去发现学生各方面的优点,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使学生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超越他人、战胜自我的愉悦,克服一切困难前进。如我班另一位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成绩一直不太理想。但是他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喜欢探究数学问题,会独立思考,能及时质疑,而且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口算能力强、准确率高。通过对数学能力的综合评价,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看到了长处。我又及时找他谈话,激发他学习的动力,使他怀着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态去学习,成绩很快提高。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能愉悦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六、采用激励性评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往的操行评语有着固定的模式和常用词语,难以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改革之后的评语形式上由原来的公式化语言改为疏导式、谈心式等,语言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渗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去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并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将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赋予适当评语,要注入师情,透出爱心,充满期望,使学生看到的是希望,得到的是前进的动力。对其不足要耐心引导,采用婉转、含蓄的方式道出学生的缺点,不损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语言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进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有位女学生各方面表现较好,只是在做作业上缺少独立性。为了帮助她改掉这个缺点,我是这样给她写评语的:你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对值日工作认真负责,大家都夸你!你懂得谦让,同学们都喜欢和你相处。你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爱劳动,讲卫生。老师希望你以后上课能够做到不影响他人,独立完成个人练习,做一个相信自己的诚实孩子!这样不仅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又含蓄地指出了她的缺点。从那以后,她慢慢地改掉了抄袭作业的毛病。
新的评价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显其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将学生从百分制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