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 者:邹亚平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中学阶段是个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家庭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了解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养方式因素,以给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中学生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越来越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阶段学生正经历着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狂风暴雨”式的急剧变化,心理活动常常处于矛盾状态,容易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加之外界社会压力普遍增多,常常会引起种种不良后果,如身体的症状、焦虑、紧张、不安、抑郁、恐惧等情绪困扰和种种适应问题。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如学校、家庭、社会因素等等,其中家庭因素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而在家庭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每个人一出生,其最基本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离不开父母和成人的精心护理和照料。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技能,逐渐掌握社会规范,这一切同样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子女的仿效榜样、参照模式和反思镜鉴,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和校正作用。成功的家庭教育会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涵义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相对稳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是父母传达给子女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青少年,并由此构成青少年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父母教养方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是其教育观念的反映。父母教养方式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对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Baumrind 提出了常见的 3 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林磊(1995)归纳了 5 种教养方式: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岳冬梅(1993)等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家庭教养方式: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父母教养方式因素
在我国,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已广泛开展。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子女的情绪情感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
(一)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期,学习上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问题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紧张,因此特别希望有一种安全感。父母的爱和理解不仅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和情感上的温暖,也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缺乏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孩子容易产生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学习上的压力;在与别人相处时会觉得别人不友好、不理解自己,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在新的环境中,还可能因为对别人和客观条件求全责备而表现出适应不良。另外,为了获得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他们还可能会反复地去做某件事、刻意地表现某些行为,从而出现强迫症状。
(二)严厉的惩罚
惩罚对孩子心理发展有负面影响,这在许多研究中都已得到证实:受惩罚者往往自己变成惩罚人者,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去攻击他人;孩子对惩罚他们的人往往讨厌或憎恨,这种厌恨的情绪往往会得到扩散,从而成为孩子一种固定的人格特点;长期而严厉的惩罚,在被惩罚者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威胁的阴影,这不仅仅压制了孩子的外部行为,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的自尊心、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经常受到严厉惩罚,孩子会产生害怕成绩不理想等强迫症状;会变得容易激动,常与别人争吵,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产生敌对情绪;常常责备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前途无望、生活没有意义,表现出抑郁症状;父亲的严厉惩罚还会让孩子觉得别人总是和自己作对、对自己不公,从而不信任别人,表现出偏执特点和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父亲的惩罚往往是针对孩子学习成绩差,所以孩子会明显感到学习上的压力,害怕学习,害怕考试。
(三)父母的过度干涉和保护
父母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活动,而且限制了孩子自主性、独立性、勇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懦弱、抑郁、敌对等不良的人格特点,在挫折面前焦虑、退缩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阻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父母的拒绝否认
父母的拒绝、否认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始终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都会受到沉重的打击,表现出情感上的失落、人格上的自卑或行为上的退缩,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父母的拒绝、否认可能会使孩子觉得别人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友善,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敏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许多活动都没有积极性,觉得无助和无望,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对老师、同学和父母的态度多变,情绪多变;感到老师和父母对自己不公平,对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感到难过和不服气,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
参考文献
[1] Nancy Darling&Laurence Steinberg,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113 (3):487-496.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19-22.
[3]林磊.幼儿父母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43-47.
[4] 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7(3):7-11.
[5]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58-94.
[6]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1(5):276-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