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文学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一个新的学术局面的开创往往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契机,而汉语新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局面。当今时代,文学学术被边缘化,人们对一个命题往往既提不出反对意见,也拿不出支持的依据。而汉语新文学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缓解了这一尴尬的局面,让人稍感欣慰。但是,更多的学者对此新概念并没有欣然接受,其世界性命题涉及到汉语新文学概念的深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汉语;新文学;定位;世界性
一、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本然意识
新文学其倾向是世界性的,既中国国门一旦打开,中国文化必须对外来文化做出一定的应对。而新文学的产生必然包含这一互相交流、交换思想的过程。因此,新文学的产生与建设必然对其世界性进行考量,但是,这种过程是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共存的。其消极意义就是,新文学对世界性方面因素的顾忌甚至排斥;而积极意义在于对文学性世界新的认识与肯定。我们必须具有文学的世界性意识,否则何谈其世界性倾向。中国近代文学就是因为其获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意识,才与传统文学相区别开来,而新文学则是近一步将这种世界性意识发展为倾向。
近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性因素的渗透与诱导,这也是新文学与传统文学本质上的区别和断裂。由于近代改良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特性,比如其世界关怀和世界性意识等,都成为了新文学的先导,所以其迅速带领新文学向着世界性倾向发展。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就是梁启超的著名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纪》。其中创造性的预测到了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虽然预测的日期有所差距,但其标志了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关怀的思路已经存在。而新文学的世界性倾向,也已经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具体表现
汉语新文学其世界性的倾向古已有之,是一个连接近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重要推动力。
梁启超早在鼓吹新文学“新民”和“群治”的作用时,就借鉴世界文学上的例子并加以神化,将这种并无实际根据的言论其作为其言谈之证据,从而借引进世界性眼光为由,加紧新文学的改革。这种情形就从侧面证明了汉语新文学形成之初就具有的特性,那就是世界性的倾向因素。
对政治文化和世界发展趋势有较好把握的还有黄遵宪,他用文学特有的笔法表现出这种政治上的变化。在《日本国之》中,他提出“中国士夫,闻见狭陋,于外事向不措意”的现状,同时仔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历程,学习经验。并提出“改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的观点,从而创造“禁不止苏,为万国所未有”的政治奇迹,其文学上的世界性意识把新文学的世界性倾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世界性倾向与中国新文学的自我定位
我们谈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倾向,不能抛开其相对复杂的历史情形。主要表现就是,他与现代文学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相反相成的独特关系。一方面,世界性的开放眼光应该与新文学的世界性倾向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然而,持旧文学观点的文学者,同样拥有具备世界性眼光的观众的支持。这一复杂关系给新文学的发展乃至其世界化倾向的形成都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另一方面,新文学世界性倾向的复杂还表现在,新文学的世界性倾向的定位,是可行的。但是,其又在世界性倾向的过程中,不断龃龉:既中国文化是以自身为主体,不断把汉语文学和文化向世界性方向推进;还是以外国文化为主体,发展中国文化使其具有世界性的特征。或者采取另一种模式,既中外文化互为借鉴,互相参照发展并以此保持自身特有的优势。
以开放性的眼光,从新文化、新文学世界性特征出发,重新审视定位这些曾经被当作“拦路虎”角色的人,不仅能及时纠正一些我们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偏激化观点,还能对我们新文化的发展与世界化倾向的形成带来警示效果。从而更加全面地定位我们的新文化建设并提高对新文学世界化倾向的深刻认识,并同时扩大新文化建设的统一战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先骕曾以“寝馈于英国文学,略知世界文学之潮流”自居。但是其所持观点并不承认白话文能够取代文言文,同时认为便利的语言不能与文化的语言明确区分好坏。其对世界语的趋势认识不同于同时其其他人,既世界语虽然便利,但是无法做到真正替代各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他们也具有开放性的意识与眼光,能认识到文学的变革与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但是其持有的保守观点,使得其在文学改革的问题上审慎有余,激进不足。他们虽是文言文使用倡导者,但也曾体会过白话文的好处;又如文人吴宓坚持旧体诗写作,但后来也在外国文化文学的熏陶下融入新文化世界化氛围中。其实如果能真正的从世界性的眼光看来,这些或多或少对新文化的发展持反对意见的人最终也是促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新文化的发展进程来说,也是不可或缺。
四、汉语新文学:世界性取向的表达
在文学上,有两大诉求是新文学发生发展进程中与生俱来的。其一就是文学现代性的必然趋势,其二是文学世界性之倾向。其前者主要是之从文学到文化、思想到道德的除旧立新的时代紧迫感。而这种变革在思想文化上是具有独特的内在要求的,其变革归根结底是世界寻求革新的大趋势所形成的巨大力量带动的。
世界性的立场和倾向,不是现在才有的新事物。那些早已觉醒的文学革命家在近代启蒙时期已立足于此,并以其独特的近代意识推进文化及文学的世界性倾向的形成进程。
所以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不是一个新课题。其中相对成熟的有“鲁迅式”思路,既洋为中用,将外国文学中新颖的具有借鉴价值的拿来壮大自己的文学,从而促进中国现代文学迅速成长,使其具备同世界先进文学对话交流的资格。也有全盘西化的激进派思路,其主旨就是摒弃已有的文化包袱,包括语言文字等。也有一些相对“保守”的中立路径,以中国已有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特产并以此谋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一席之地。而后一种思潮的萌生,其言论精髓来自于“战国策”派。由于其思想理论的形成是在新时期新儒学的基础上翻新而来,因此不仅富有韧性,还有其卓越的影响力。其主要成熟言论观点为:从世界文学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只有在拥有一批能把自己民族文化表现给世界各民族看的文学人才的基础上,其民族文化才能给世界文化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种观点,及时纠正了新文化发生初期企图“加入”世界文学来表现其世界性意识的错误观点。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中占一席之地,是否其作品表现出其民族品格就行呢?显然不是,从世界文学角度来考虑,只有那些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品格,又展示了其语言特性,同时还把其民族成熟的文学艺术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获得承认并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汉语新文学发轫标志的白话文倡导,胡适的世界性意识在白话文倡导中依然十分清晰而深刻。他对白话文的理解很是透侧,不是把它定义为全民皆懂的通俗文学,而是雄心勃勃地要通过白话文学的建设创立文学的国语,“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汉语新文学的整合,囊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合、港澳台文学的整合、海外华文文学的整合。汉语文化所包含的历史悠久的文明经验,以及汉语文学业已形成的文体形态,都是汉语文学屹立在世界文学中的基石。
五、结语
汉语新文学其世界性倾向是与生俱来的,而其以规模之巨大、累积量之多、特征鲜明而著称。我们的文学之于世界文学,其价值和意义重大,而充分认识了解汉语新文学的意义,是我们中国文学所具备的世界性意识的重要标志。因此了解和认识汉语新文学,对我们当代文学世界性倾向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朱寿桐.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意义[J].文艺争鸣,2012,04:36-42.
[2]王富仁.新国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汉语新文学[J].学术研究,2010,08:134-142+160.
[3]宗和.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J].上海采风,2011,0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