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大学生有必要多关心一些时事从而培养更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洞察力。此次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其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社会热点;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一般是指在某一时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些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人物等问题。社会热点往往是某一时期的新闻焦点,也往往反映在社会不同阶层和和群体所关注的聚焦点上,如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
打开电脑,手机,电视等等这些新媒介的载体,社会治安问题、高考、房价、气候变暖问题、足球、人口问题、环境污染、小到某某幼儿园老师如何等,国事家事天下事,映入眼帘,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影响范围大、具有长期存在性,从纵向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改革开放的伴生物,它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在诸多的社会矛盾中,热点问题比较突出,使人无法回避。如最近热播的电影《归来》引起一代人关注那个时代的爱情也好政治事件也好,对于电影阐述的主人翁们是逃不过那个时代带来的一切,或好或坏。第二是具有挑战性,热点、难点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极富挑战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向国际化,不再是封闭的,接受新的事物取代旧事物,必然需要一定的牺牲精神,接受,舍弃,改变,坚持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具有矛盾性和两面性的。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普遍性,它是社会经济、市场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生存问题,还有的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自然界里的一个正常社会现象。
科技进步,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如今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了解得到信息的途径也不断增多,如今的大学生教材上有限的理论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学生更加关注教材之外真实世界。但是,由于大学的这个年纪里多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成熟,没有一个对现实世界存在的客观分析,可能会有模糊或错误认识,同时一些媒体还会误导我们的大众,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陷入欲求甚解而不得的盲目和苦恼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学生普通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解剖,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科学论证、辩证分析、因势利导,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化解因社会热点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方式
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主要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经历社会事件、产生社会经验、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民众的社会情绪等,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形成,是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一)直接影响的具体路径与方式
今天的“象牙塔”不再如往昔,大学慢慢的也像一个小社会,通过教学途径、校园生活、家庭环境、各种新媒体(qq、微博、微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人脉交流等多途径和方式,感受和体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通过新媒介了解了大量的资讯,这些资讯里也包含了不少虚假信息,好的坏的资讯扩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通过各种社会联系途径,社会人际交往等直接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大量的资讯、虚拟的世界、丰富的想像力、社会的真实性等要素交织在一起,同时加上学生自身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而经遇的经济生活、各种文化冲突感知不同。因为受高等教育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敏感比社会其他阶层的人士更灵敏、更全面、更深刻、更复杂。中国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他们直接遭遇到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如,大学行政化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这些热点问题直接或间接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我们所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学生缺乏有效的政治生活技能的训练,这就难免会发生“高参与、低理性”、“高热情、低能耐”等现象。
(二)间接影响的途径和方式
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转化为某种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又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气氛,还会形成一定阶层成员的社会情绪。这些所谓社会情绪通过广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如昆明“301”事件,新疆事件等。大学生尽管没有亲身经历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但却会感染到亲身经历过这类社会事件人员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投射。在这种社会心理影响的过程中,大学生与某些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有怎样的差别,一旦在某些社会热点问题上形成“感同身受”的情景,在社会态度、利益诉求上有某种一致性,或者感受到自身的利益正受到侵害或受到威胁时,就会形成“同病相怜”的心理境遇,从而产生同理的心理反应。
三、社会热点问题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途径
现昆明理工大学从传统的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那么学生的特点也在变化,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程度和参与程度较高的事件或问题,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重要影响。在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脱离或无视社会热点问题,而应主动将其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建立相应机制,设计更合理的教育活动,使其与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应该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可以适当的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掌握。第二,在校园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实质上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学生化。适当淡化枯燥的理论内容的灌输,将理论与能体现其内容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能够生动活泼的融思想性、现实性、趣味性、启发性为一体。让学生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的引导,增强政治觉悟。第三,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组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现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情况下感受社会,认识社会。第四,充分新媒介、红土论坛、校园网等,开辟社会热点问题观点交锋等专栏。
四、结语
大学生始终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意识世界和思想动态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高校既要主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教育,也要积极探索和改善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真正要利用好社会热点问题,发挥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马 颖.社会热点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第15卷第3期.2013(6)
[2]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03期 2011
[3]何军明 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研究 [期刊论文]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4]陈丽明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期刊论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2)
[5]期刊论文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况 - 商场现代化 - 2012(20)
[6]期刊论文 对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现状问题的分析 - 剑南文学 - 2013(5)
[7]姚 休 社会热点问题初探 [期刊论文] -浙江社会科学2005(02)
[8]刘 勇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思考 2011(03)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