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官话入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入声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四川大竹方音属于西南官话,是由古代汉语慢慢分化形成的,其入声的演变呈现自身的一些规律,本文从声调和韵母方面探讨古入声字在大竹方言中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大竹方言;入声字;韵母;声调
大竹县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南部偏东,东邻重庆市的梁平和垫江,西连渠县和广安,北接达县,南依邻水,面积2076.8平方千米。李蓝(2009)在《西南官话的分区(稿)》中,以声调类型为片区前提,结合其他语音条件以及片与片之间的地域联系,把西南官话546个方言点分为川黔、西蜀、川西、云南、湖广、桂柳6片及22个小片。大竹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该地的语言既保留了古音的一些特征,又呈现出自身的某些特点,入声的演变也呈现自身的一些规律,对该地区入声字的专门研究,有利于展现入声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古入声字在大竹方言中的演变情况。
1 古入声字在大竹方言中的韵母演变
1.1韵母概况
大竹方言古入声字的今读韵母中,古入声韵尾[-p]、[-t]、[-k]消失,绝大部分入声字已舒化,舒化后的入声字韵母如下:
[A]韵:搭塔拉乏杂纳眨插;[o]韵:喝磕鸽渴脱各昨恶;[ε]韵:折舌热则北黑刻革;[i]韵:立粒集习袭急揖笔;[u]韵:突卒忽术出佛律;[y]韵:玉局曲浴郁;[iA]韵:夹恰峡鸭压掐;[iε]韵:别帖接猎页怯协;[in]韵:禀品锦寝饮;[an]韵:枕葚沈婶甚审恨;[yo]韵:约雀脚却略药角学;[uA]韵:滑挖刮刷;[uε]韵:阅雪括郭扩。
1.2咸山摄入声
咸山摄开口一等合盍曷韵见系字,韵母都是半高元音[o]。例如:鸽、磕、割。
咸山摄开口二等洽狎黠辖韵见系字,韵母多读作细音[i?]。例如:夹、甲、轧、瞎。
咸山摄开口一等合盍曷韵端系字的韵母是[?]。例如:答、纳、杂、塔、腊、达、辣、擦。
咸山摄开口二等洽狎黠辖韵帮知系、三等乏月韵非组字,韵母大致是[ ],与相应的见系字的主元音一致。例如:插、八、杀、铡、法、發。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见系一二等的主元音不同,一等字为洪音,韵母是半高元音[o],二等字为细音[i ];一等字中的见系与帮端知系主元音也有区别,见系为[o],帮端知系主元音为[?]。
咸山摄开口三等葉薛韵知系字,韵母是半高元音[e]。例如:涉、撤、舌、热。
咸山摄开口三四等葉业帖薛月屑韵帮端见系,韵母读为[ie]。例如:接、劫、帖、灭、揭、切。
山摄合口一等末韵帮端见系、三等薛韵知系,韵母是[o],例如:末、脱、活、拙、说,唯有“阔”有所不同,韵母是[u ]。从记音上来看,大部分字已经失去了中古音系沿袭而来的合口[u]介音,成为了开口呼音节,[u]介音大都已经被主元音所同化。
山摄合口三四等薛月屑韵精组见系,主元音为[e],例如:绝、月、缺。
1.3宕江摄入声
宕江摄开口一二等铎觉韵,主元音为[o]。例如:各、割、托、桌、剥、确、学、脱。
宕摄开口药韵三等,本区域药韵字的主元音也和铎觉韵一致,以[o]为主,帮端见系为细音,知系为洪音。例如:略、削、虐、酌、弱。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字、山摄合口一等末韵帮端见系、三等薛韵知系宕江摄开口一二等铎觉韵,四个系列相混同,主元音为[o]。
1.4曾梗臻深摄入声
曾一梗二开合口主元音是 [e]。例如:北、得、黑、百、泽、赫、麦、国、获。曾一梗二的入声是相混的,从音感上来讲,它们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一系列的入声韵结构已然开始破碎,独立的入声韵几近消失。
臻摄合口一三等帮端知系,主元音是 [u],例如:勃、忽、 骨、突、卒、物、出。
臻摄合口三等精组见系,主元音是 [y],例如:橘、屈、恤、戌。“恤”字,由于它的高度书面化,在口语中的使用度较低,故以读单字音形式调查该字时,受语言系统之外的异质因素的影响(如字形),造成其发音被“血”字牵引,因而与其他臻合三精组见系入声字迥异。
深臻曾梗开口三四等帮端见系,主元音是 [i],例如:集、及、必、七、吉、逼、力、息、席、剧、壁、历、戚。除了“剧”韵母为[y]外,其他字主元音是 [i]。
深臻曾梗开口二三等庄组,主元音是 [e],例如:淫、瑟、测、色、策。该系列与咸山摄开口三等知系入声字同韵、与曾一梗二开口入声字同韵。
深臻曾梗开口三等知章组,主元音是 [ ],例如:十、保、质、直、食、石。
1.5通摄入声
曾梗通摄合口三等见系,主元音是[i]、[y],例如:域、欲、疫、役、菊、育、局。这些例字大多数书面性较强,在音韵结构上最易受到北京话的冲击,所以显得比较破碎。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会选择一种读音作为主要发音,但其他读音同样也能自由变读,可见,这一系列的字正处于以词汇扩散为方式的演变进程中。
通摄屋韵一三等帮系,例如:仆、木、服、目,主元音是[u],读音已经舒声化。
通摄一等端见系,主元音也是[u],例如:鹿、族、毒、哭、展、酷。
通摄三等精泥组知系,主元音也是[u],例如:陆、绿、肃、足、竹、烛、辱。本系列的韵母也基本同上面一致。
2 古入声字在大竹方音中的声调演变
2.1 声调概况
大竹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和北京音对比的调类、调值如下表:
表1 大竹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调值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1. 大竹方言和北京音的调类数目相同: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2. 从调值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完全不同:大竹方言阴平是升调,调值45,类似北京音的阳平,调值35;大竹方言上声是高降调,调值41,相当于北京音去声;大竹方言去声是降升调,调值213,接近北京音上声,调值214。
2.2 古清声母入声字在大竹方言里的声调演变
下列各表中清浊声母入声字的来源,以中国社科院语言所1999 年出版的《方言调查字表》(修订本,商务印书馆)中的入声字为例,字表中有古入声字606 个,为使统计尽量符合实际情况,计量分析时省掉了个别生僻字、不常用或没有该事物的字,共75 个字,例如“秣、苶、蠍、弼”等,常用的有531 个。大竹方言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共297个,大部分归阳平,其声调演变情况和普通话对比如下表:
表2 大竹方言和普通话的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声调比例表
据上表可知: (1) 大竹方言古清声母入声字的归向是:归阳平的最多,高达82 %;其次是归阴平和去声的,分别是7 %和9 % ;归上声的最少,只有2 %。(2) 大竹方言古清声母入声字的归向与普通话不相同,普通话是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其中归阴平的稍多,占36 %,归去声、阳平和上声的比例分别是34 %、19 %和11 %。
2.3 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在大竹方言里的声调演变
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共120个,大竹方言和普通话的古全浊声母对比,其声调演变情况如下表:
表3 大竹方言和普通话的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声调比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竹方言入声消失以后,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绝大多数归阳平,比例高达90 %,剩下的归入去声和阴平,比例分别为8.3 %和1.7 %,归上声的几乎为零。在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以后,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大都归阳平,比例为81.5 %,归入去声和阴平的分别占16 %和2.5 %,没有归入上声的字。
2.4古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演变
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共114个,在普通话中,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大都归去声,大竹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较大,具体归派情况如下表:
表4 大竹方言和普通话的古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声调比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竹方言入声消失以后,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大部分归阳平,比例高达90 %,其次是归去声和阴平,比例分别为5 %和3.5 %,归上声的比例最少,只占1.5 %;普通话中古次浊入声字大部分归入去声,比例为85 %,其次归入阳平,占6 %,归入阴平和上声的各占4.5 %。
3 古入声字在大竹方言中的发展变化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上受大城市的影响,大竹方言的入声字读音不断地发展变化,在今后会逐渐向普通话靠拢,而且大竹县流动人口众多,与外地联系增多,入声容易被同化,这一点在年轻人中表现得尤为显著。特别是那些有文白异读的字,其中的许多白读音只有中年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的人才会发,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也已不发,许多文读音现在也处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青少年口语中。在大竹青少年口语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他们说话时有些字音既不是纯粹的方言,也不是普通话,比如“导游”的“导”、“接下来”的“接”、“感觉”的“觉”,按大竹方言应分别读[ t?au213 ] 、[?i?31 ] 、 [ ?yo31 ],现在青少年却普遍读成[ tau41 ] 、[?i?45 ] 、 [?y?31 ]。再如“严肃”的“肃”字,按大竹方言读[?y31 ],大竹青少年大都读[ su31 ];“连续”的“续”字, 大竹方言读[?u31 ] ,青少年读[?y214 ];“跃”在大竹方言读[iau213 ] ,青少年读[ y?31 ] 。这类例子在青少年口语中很多,有舒声字,也有入声字,且以入声字居多,出现在大竹青少年口语中的这种语音变异现象,说明大竹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是方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年第1期
[2]牟成刚.《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在西南官话中的演变》[J],《文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朱陶、李艳艳.《四川方言的入声类型及其成因》[J],《天府新论》2013年第3期
[4]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