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学生乐于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养成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坚韧的意志力。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今天有人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疲地勤奋学习。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不断更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编讲故事,引发兴趣
学生从小对讲故事很感兴趣,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既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从故事中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更好地学好课文。如在教《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我上课前娓娓动听地讲述:“我们伟大的革命师列宁八岁时到姑妈家做客,与表姐一同玩耍时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当姑妈过来时,列宁因怕姑妈的责备而没有承认,后来列宁在妈妈的教育下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姑妈还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呢!那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列宁当时是怎么想的吧。……”这样一来,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师把握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科的兴趣。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学困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后把学困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提醒他们:“你是学困生”。使他们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相应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差生的好办法。辅导学困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悄悄”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即及时表扬,使学困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聪明。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提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
此外,美国教学论专家库尼认为,应当把教学中最重要的信息放在课始和课尾。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课尾情趣因素的开发:可以对某个问题采用“悬而未决”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或顺延课文发展,让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引进悬念、竞争……这里就不再一一罗列了。
三、深入朗读,激发情感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因为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和形象。 比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朗读前,教师必须要对所处时代背景简单介绍,对周总理这一人民的伟大领袖做常识性介绍,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听后再让学生用心体味,然后由学生跟随朗诵音乐朗读。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联系,由教师把班内学生分为小组比赛朗诵,让同学之间互相评比。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缅怀之情。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和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兴趣引导发现问题,只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个故事时,问: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准确的说出这篇课文的道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板”字,问“你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引导学生说出,怀素写字的方法“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笔照着写。”接着,我问:“如果你每天坚持这样写,你的字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快由此及彼理解并掌握这一课所要说明的道理,只要认真写字,坚持不懈,写字就会有进步。这时我引导学生:你们想把字写好吗?(想)那么就要像怀素一样认真写字,我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是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细致而有序地观察的内动力。所以语文课上围绕重点训练项目来培养观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能愉快的接受新知识。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做课前准备,我亲自折来了爬山虎的秧。先问学生:“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此时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自己家有,有的说邻居家有,它是一种植物能附在墙壁上生长,可漂亮了!我说:“爬山虎是有脚的,你们知道吗?”此时学生们都瞪大好奇的眼睛问:“老师,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这样,也是绿的吗?”这时我把爬山虎的秧分别分给每一桌上的两个同学,让他们仔细观察。这时,我神秘地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有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丝像蜗牛的触角——嫩红——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实际上我是在复述课文的内容)学生看着实物兴趣浓极了,有的说:“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爬山虎的脚了,和老师讲的一样。”有的刨根问底。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呀?我微笑着继续讲下去——我的一番富有情趣的话,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去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因为亲眼观察到了,也亲手触摸到了爬山虎,所以理解内容就特别容易。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画,谜语,教具等多种方法来诱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力。如讲解《曹冲称象》一课时,为了能够清楚地表现称象的过程,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教具:一个盛水的玻璃缸,一只小船的模型,一头大象形状的工艺品,还有一些石头。用这些东西向学生演示,操作、讲解、结合课文启发诱导,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课堂实践。经过他们自己动手动脑,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原理,整个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无穷。这样通过实物观察,既激发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情趣教学的目的。把握好激发兴趣的时机,要注意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地、适人、适度,让学生在愉悦中启智益性。让我们的学生在情趣教学中变得乐学、爱学,最终有所成;让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增进艺术情趣和魅力,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