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刘 斌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思经乡思经中学 625599)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有效进行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就是“活”的意思,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三)设计有效的问题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生成更有智慧性的东西。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就在于交流。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对话。但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了“对话”与“交流”的意义,出现了一种“满堂问”的课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提问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来“灌”。
(四)加强生物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的联系
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生物学科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零散、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性较差、章节跨度比较大、适合学生自我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特点虽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度。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过知识的内化。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要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活动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肖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华章 2009年07期
[2]陈凯,万娟.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年11期
[3]陈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