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的基础上的,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了很大的个性化因素。
关键词:范读;语感;差异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加强范读,引领启发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领略着文章的气势。学生在积极的思索中,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强化体验,感同身受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朗读教学不是从生动丰富的范文中抽象出朗读技巧,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读者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情激情,拨动心灵之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丰富性与外显化。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信息。教师精彩的朗读导语具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教师动之以情,以情动人,通过语言描述,渲染描摹,以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教师精彩的范读,学生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情境模拟,达到心情契合。由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朗读时情感体验将会面临许多障碍,而要跨越这一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介,创设“场效应”,如利用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表演……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生动直观的场景,配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模拟课文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如临其境,从而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如教学《桂林山水》片段,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并配以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教师再引导让学生描述,其他学生随着叙述将鲜明生动的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脑海,并将自己置身其中以体会荡舟漓江之乐趣,感受祖国山水之秀美。
三、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汉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做到:
1、尊重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富有表现力的朗读,必须是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语言的逻辑性与语言的表现方式才能实现。”由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的客观差异,即使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阅读个体而言,其获得的理解、感悟就会各不相同。在用声音去表现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等的时候,当然也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朗读。唯有如此,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2、尊重不同选择,倡导个性化朗读。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兴趣迥异、习惯有别,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就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和形式的权力,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样,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的基础上的,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了很大的个性化因素。因此,学生在有情、有境、有理、有趣的朗读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又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最后,朗读靠声音传情达意,情动于内,声发于外,情与声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要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就要重视“练气”。如果不注意气息的运用,朗读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气息是由情及声的纽带,只有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气行”,才能使情声相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