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曹勇顺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对坡镇教育管理中心 55170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仍不同程度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针对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来设计适合使不同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来不断激发兴趣、挖掘学习的动力。我现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的实践、探索,浅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以导入、巧问、讨论活动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果尤为重要。
(一)导入、巧问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巧妙的导入在小学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巧设悬念导入:让学生出题考老师: 5个 7相加的和是多少?20个 7相加呢?看到老师回答得又迅速又正确,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因势利导:“像这样的加法只要用乘法计算就非常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做学生悬念顿生,趣味盎然,随即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二)讨论活动激趣
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例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校园老榕树树干的横截面积。有学生说:“要砍倒大树才能测量半径,知道了半径才能根据圆面积公式 S=πr求出横截面积。”另一些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砍树不是好办法,应该在不砍树的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大家就此展开讨论并得出结果: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变换圆周长公式 C=2πr便可求出树干的半径,再应用圆面积公式就可求出树干的横截面积。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我先让两名学生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在教室里作演示,让其他同学观看、分析、判断他们做的是哪一种情形,判断对的也可以让他们俩人一组做同样的演示,从而加深认识。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进行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生活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让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收集电脑打印的购物小票,通过检验总金额是否正确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正负数时,我带着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记录各城市的气温,让学生懂得正数代表零上的温度,比较暖和,负数代表零下的温度,比较严寒。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激活知识积淀,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识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学习内容。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学习新知识,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具备先前的知识并不意味一定能学到、学好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首先让学生回想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圆也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评价统一,补充完善各组的思维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教师激活学生的知识积淀,面对新问题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经验进行真实的认识过程,亲自体验到前后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产生深深地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收获。因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
四、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情景化、趣味化
教师要敢于、善于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取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自己身边原来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数学既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得这么紧密,学习数学原来对自己这么有用,这么重要。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加强了,学习兴趣自然随之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乘、除法”社会实践课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这位教师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利用学生春游爬山所遇到的:如包车、买门票哪种方式最划算;到巨石上分几次去最安全……一些事情巧设教学情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
五、重视课堂直观演示,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起来。直观演示就是一个好的方法。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进入到问题的情景中去观察、分析问题,用眼、脑、手等器官进行活动,产生积极的欲望。讲解教材第三册“平均分”一节时,老师首先演示,把6个苹果放在3个果盘里,每盘放同样多,结果是每盘放2个,第二次把6个苹果放在2个果盘里,每盘放同样多,结果是每盘放3个,在直观演示中,让小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的概念与内涵。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群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个体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