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作 者:路建文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清华小学 7300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课程改革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中介,追求走向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新天地。作为与新课程同呼吸共命运的语文教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情感倾向、认知结构和技能等方面发生较大变化。要实现有效,就必须在课堂上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学习的过程。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教学形式。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每个学段的训练重点来考虑教材重难点的定位和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大胆取舍,精心裁剪。力求把学段目标落实到每一课。对教材进行处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新课改中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的教师便不论讲授的是何种课文,教学进行到何种程度,一股脑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搞得课堂热火朝天,学生们争相发言,看起来积极性很高,从中却并没有得到多少东西,更不用说对文本的深刻领悟了。听过一节四年级的《钓鱼的启示》,教师设计的小组讨论问题有这些:文中有哪些人物?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就这样一些浅显的问题几乎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展开了小组讨论。宝贵的课堂时间轻而易举地被浪费掉,而文章的中心却被教师小结时一带而过,草草了事。而另一节课上,教师则是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独立感知文章内容后,小组间结合生活实际问题思考并讨论文章中心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含义,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中心。可见,恰如其分地选择安排教学形式,是拥有高效课堂的保证。
二、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于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理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方法, 进而形成学习能力。其中涉及预习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答题方法的指导等等。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们出示的学法介绍是:要整体把握本文内容,需要梳理的功夫.我们阅读时,可用“梳理法”,即经过梳理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是整理排列,理清作者思路.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就行-----阅读说明文和头绪繁多的文章常用此法.
教学时,教师应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的。例如,段落的组织有总分、并列、承接、因果、转折、递进等多种形式。教学时,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既了解段落的内容,又理解段落的表现形式,知道段落是怎样一句一句地围绕一个意思表达的,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扎实了。
例如,在教学《白鹭》时,我首先要求学生用课文开头的话和结尾的话,说说作者是怎么赞美白鹭的。然后告诉学生:“把《白鹭》这篇文章读成了两句话,就是把课文读短了;抓住了‘精巧’‘韵在骨子里’,就是读准了文章的中心。”接着,我又点出“精巧”表现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中,而“韵在骨子里”表现在第六、七、八三节里。这样,以“形式”为中介,学生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了。
三、杜绝无效提问,让提问发挥功效
我们的语文课上,屡屡见到教师不住地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有些教师对“提问”的依赖已达到没有提问课堂教学就难以为继的地步。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恐龙》,课文中对三角龙的描写是这样的:“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在指导学生认识这种恐龙的形态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龙脸上有几只大角?分别长在什么地方?对于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文中写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学生读过后也不致产生什么疑问。不知教师为何还要提出这样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果是课堂上的“随意性”倒也罢了,但诸如此类平庸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种“问答式”的“单边活动”,造成学生只能围绕着教师的问题转,只能复制教材或教师讲授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或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也不屑回答,课堂失去吸引力。如果我们不能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教学,而是漫无目标地“因问而问”,用一个个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在这样的“教师喋喋不休地问、学生照本宣读地答”的过程中白白浪费掉。  
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跟踪台风的卫星》,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仔细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台风和卫星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台风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卫星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从中体会一下卫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跟踪台风的。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执教者始终围绕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台风的狂暴与卫星紧紧跟踪、监视台风的本领。课堂上,没有什么旁逸斜出的问题,连板书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这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主编: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2]主编: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 2001年4月出版.
[3]主编:琚林勇.《新课程》.2007年第2期.出版时间:2007年1月8日.
[4]主编: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南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5]主编:李敏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2006年6月第1版
[6]主编: 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