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罗 建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鸡姑小学 551718)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不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在积极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觉得应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培养,必须落实在课堂教法上。正为调查所说学生对教师不感兴趣,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首先,要能够激奇激趣。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激发好奇心,也就是激发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它会使孩子去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四则运算时,有一道题在运算过程中有除不尽的情况,我适时提出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它?”顿时学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中,最后归纳为四舍五入法取进似值。孩子们为自己思考的结果感到自豪;问题解决了,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只有通过自身探索,才能理解的最深刻,才能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因此,根据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难度不大或延伸式的例题教学中,可直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教师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也才能够体味到探索的乐趣,才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具体化,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更富吸引力,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利用多媒体的生动性,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角的认识》一课;先让学生举实例“什么是角”;教师随着学生举例,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再让举生观察比较,总结“什么是角”.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认识角的本质特征,实现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的增大每一节课的课容量,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内就可以解决。也可以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是教师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事先制作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由选择题型进行练习,有选项题,判断题,也有利用鼠标进行的按要求移动练习,并且可以在完成之后点击检测,计算机可以自动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在练习巩固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黑板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由此可见,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新知识,体验从学习中带来的快乐。“动”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都比较爱动,喜欢参与。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看一看,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才能够更加牢固。数学教学一定要抓好这一环节,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进展及教学需求,寻找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新的知识,体验参与的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快乐学习。同时,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还要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去激发学生快乐思考。
小学生喜欢参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思考为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制学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欲望。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提前自制学具,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来表示。课堂上,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小棒来围三角形,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在围三角形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初步感知“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铺垫。同学们在交流中、笑声中掌握了知识,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采用快乐学习的方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兴趣来源不同,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儿歌情境,直观演示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创设操作性情境,设障质疑情境,竞争情境。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的分数乘法中的《分数乘分数》时,在屏幕上投影两个大月饼被我分别平均分成两半,学生们在已学《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很快列出:1/2×2,接着我只拿一半月饼平均分成两份,问这其中一份是几个月饼?如何列式?有的说一半月饼也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1×1/2,有的说一半月饼的一半就是两个1/2,列式1/2×2,有一位学生通过观察准确说出那一小份是一个月饼的1/4,到底这一半月饼的一半是几分之几?1/4个月饼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这其中,学生们受已学《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分数》的限制,看似同样道理都列不出正确算式,而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知道性准确答案是1/4块月饼却也无从下笔。这样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求解的欲望。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就必须既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能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恒主题,要提高课堂效率,非一日之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去努力探索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去体验和享受数学教学带来的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