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与计算”是二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乘法的含义。那么,怎样让学生从一年级的加减法的意识过渡到乘法计算,从而更好地去理解乘法的含义,为今后的乘法计算打好基础呢?鉴于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联系学生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实物,通过开展观察、操作、积累、实践应用、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乘法的含义,感受乘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加、减法的问题过渡到生活中还有许多乘法的问题,实现这一意识的转变。
一、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乘法的含义。
(一)数一数、编一编、写一写的活动
教材第一单元“数一数”的学习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文安排的数一数的活动外,还可以让学生数一数同学们的眼睛、手、手指头;数一数每张桌子的腿;数一数每个小组有几个同学等。通过数一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这些都是具有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可以说成是几个几相加,从而感受到其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
接着,安排学生进行“编一编”的活动。就是鼓励大家编连加算式,学生的兴致很高,编出了1个人有2只眼睛,5个人就是2+2+2+2+2=10只眼睛;一张桌子4条腿,6张桌子就是4+4+4+4+4+4=24条腿;一个小组有6名同学,5个小组是6+6+6+6+6=30个同学……这样,在编连加算式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有几个几相加的过程。
最后,安排大家“写一写”的活动。教师激励:“如果全班每人发3个本子,那么一共要发多少个本子,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兴趣高涨,在练习本上写:3+3+3+3+3+3+3+3+3+…………在写到15个3相加时,学生犯愁了:“太长了”“太麻烦了”“本子写不下了”怎么办呢?教师紧抓学生的这一反映,恰如其分地引出乘法,学生这才体会到连加算式的繁琐,如果用乘法表示真简单!他们如释重负,大有所悟。
这样,通过数一数、编一编、写一写这三个环节,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感受用连加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亲自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探索与创新,同时还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具体的数学活动逐步过渡到抽象的乘法概念的形成,从加法意识过渡到乘法意识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飞跃就是在几个有效的数学活动中逐步跨越的,成功的!
(二)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小棒、圆片、小石头或自己家里的玉米、豆子、瓜子等实物来摆算式、摆图形、摆汉字,让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充分体会乘法的含义。
活动一:教师列算式2×5,学生用学具摆算式2×5的含义。通过摆学具的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2×5可以表示2个5,也可以表示5个2,摆好后,再与同伴说一说,交流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动手摆的活动中理解了乘法的含义,在交流中开阔了思维。
活动二:学生用实物或学具摆自己喜欢的形状。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我,摆出了小花、汉字、星星等图案。如: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2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列算式是3×2=6;摆一朵小花用5粒玉米,3朵小花就是15粒玉米,列算式是5×3=15;摆一个汉字“王”用4根小棒,摆6个“王”字一共用24根小棒,列算式是4×6=24;摆一个星星用5根小棒,8个星星用40根小棒,列算式是5×8=40……学生的想法真多!摆出的形状真好!说出的想法真不错!师生共同沉浸于学习的收获的喜悦之中,真是其乐无穷!
活动三:画图形表示算式,加深乘法意义理解。这个活动可以在同桌或小组内进行,一个人出算式,大家一起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画法,说出自己的想法,组长给予评价。这样的活动,大家共同学习,乐于参与。
二、在数学活动中熟练乘法计算。
熟练乘法计算就是让学生熟练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在口诀的教学中,我组织了下面的几项数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体会含义。
(一)在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下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摆学具、画图形中探索2、3、4、5的乘法口诀,并经历编制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规律,从而获取新知。如:我在教学“5的乘法”时鼓励大家每人动手制作一 面五环旗,课堂上一边贴五环旗,一边编5的口诀,使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教学“2的乘法”时,让大家用自己的小棒代替筷子来摆“筷子”做家务,学生在做家务的情境中经历2的口诀的编制与记忆;在教学“3的乘法”时,让大家在回家的路上数三轮车,每过一辆三轮车记录一次,并计算一共记录了多少个轮子?这样,通过9次记录,来学习体验3的乘法,并自己试编口诀;在教学“4的乘法”时,让大家画糖葫芦,自己编制4的口诀。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口诀,编制口诀,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到学的既轻松、愉快,又学的踏实。
(二)用“开火车”“对口令”“数学游戏”等方式记忆口诀,熟练计算,帮助学习。
三、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即学生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的确,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乘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学了2~5的乘法,让学生从生活中能发现哪些都是乘法问题,在早自习课上交流。教师刚开始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发现乘法问题,慢慢地,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会交流乘法问题了。如:
一只兔子2只耳朵,3只兔子一共几只耳朵呢?
一面红旗有5颗星星,6面红旗一共有多少颗星星呢?
一辆小汽车有4个轮子,3辆车有几个轮子?
一斤西红柿2角钱,9斤西红柿多少元钱?
一朵花有5个花瓣,8朵花有几个花瓣呢?
……
(二)写数学日记。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经历的、发现的数学问题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
(三)开展“买东西”的游戏。教师利用图或实物标出物品的单价,学生买物品。放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买一买的活动,在活动中思考怎样买物品?怎样计算钱?怎样花钱?怎样找钱的过程。使乘法的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实践与应用。
总之,有效的数学活动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表现、创新和成功的机会。但组织数学活动必须是有实效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不要为追求形式而组织活动。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是有目的的、精心准备的、有选择性地设计富有创造意义的数学活动,学生会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