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当我们真正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就会发现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从长期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体验来看,我认为形成小学语文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生字教学基本上是通过机械、反复地读、写来实现;老师对口语交际的教学重视不够,大多情况下不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多数学生不愿主动开口与人交流,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差;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按照设计好的问题和步骤,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常常觉得无话可说,不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思想感情,进而厌倦作文、害怕作文。这些状况足以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反思,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切实加强语文学科“双基”的教学和训练
加强语文字、词、句、章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改变过去语文课“三段式”的倾向,用“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很重要,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要努力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与双基训练的关系,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收到课堂教学实效。
二、发问要有层次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如: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丰碑》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的,则可以军需处长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的,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如:学习《燕子》一课,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看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每感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课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以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境已无须多言。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为了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尽管目前我们的小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