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 者:张 梅 (贵州省赫章县朱明乡中心小学 553206)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已有将近十个年头,其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教育目标,然而数学却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能否完成本次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并轻松愉快地学会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地学习。如教学“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复习“能被 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上的数能被 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 3整除呢?”然后请学生用 “3、4、5”这三个数组成三位数去验证、去探求、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萌发其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进而使其真正喜欢数学。例如,在学习 “24时计时法”时,可让学生用 24时计时法,或说出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或改写制订新的作息时间表,或表示出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学生在练习中兴趣盎然,十分投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形象。
二、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态度
在课堂学习中,如果缺乏情感参与,就感觉不到情感魅力。品尝不到情感体验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学习。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数学教学使学生饱受挫折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有可能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数学课堂中要使学生学会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数学逻辑的精确性、数学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以及推理的规则等,使他们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规范思想形式,调控自己情绪、情感发生的强度,保护健康适宜的情绪状态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数学知识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掌握,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能力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来培养,只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好训练的时机和训练形式,要讲究科学性、层次性、艺术性。
四、利用教材的彩色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小学生走进插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数学第一册教材里讲10以内数对“1”的认识时,主题画面是一位小学生坐在桌前学习,背景是新农村的建设新貌。在小学生们数画面中的人和景物,认识“1”的同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把学好数学与个人远大理想结合在一起,与建设美好家园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有好动的特征,在数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这样手脑并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我先叫学生估计课桌宽、书本厚、钢笔长、老师的身高等等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由学生自由测量。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七手八脚开始测量:有的测量课桌宽,有的测量钢笔长,还有的测量老师的身高、臂长、胸围等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不但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