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析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

浅析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

作 者:吴 磊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鸭池镇南箐小学 551713)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在学习中,当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知识有趣、活动有趣时,就很容易把他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其求知欲,引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其思维发展。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下面就这方面的体会和做法谈一谈,与大家共勉:
一、利用第一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以“电脑是人脑的延伸”为切入点,通过形象比喻,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一步步引导其理解各硬件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计算机模拟人脑工作的基本原理。通过第一印象,使每个学生以最佳的姿态进入了学习的角色,诱发了他们求知的需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由间接学习兴趣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在上收发电子邮件课的时候,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各种各样的相应问题,有时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让我们自己去摸索",碰到了问题,他们会主动去查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我深感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其热情是相当高的,会开发学生的一定潜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它的理论教学也不应是枯燥无味的讲解,应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具体做法。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形象有趣的打比方
教材中对一些概念、原理、语言的格式、用法等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如何让这些抽象的内容和专业名词变得生动形象呢?适当运用一些简单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尤为重要。譬如,在介绍“操作系统”这一概念时,可以用打比方加以说明,如果把在计算机上操作的人比作是一支部队的“司令”,那么组成计算机各部件的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就像是打仗时使用的枪支、炮弹、飞机、坦克等武器,面对这么多武器,司令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更不可能每一支枪、每一发炮弹都亲自去使用,这就需要有指挥使用每一种武器部队的指挥员,这些指挥员构成了调动并控制各种武器的指挥作战的系统,这个作战系统就相当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二)实例教学法
所谓实例,就是把学习的内容放在一个具体的事例中去做,让学生有目的地学。如在教拼音“输入法”时,我让学生学会输入自己的姓名、学校、兴趣爱好。学生在刚开始学汉字输入时,他们对自己的姓名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因此,我让学生正确地学会输入自己姓名、学校、班级,然后学习输入诗歌或课文。当学生能把自己姓名、学校、兴趣爱好、诗歌或课文输入到电脑的显示器上,心理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样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内容也很顺利地完成了。
四、明确意义,增强动力
很多同学,还不太了解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跨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人类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传统制造业工人需要掌握机械工具一样,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电脑这种强有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因此,作为新一代信息时代的劳动者,掌握电脑应用的基础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学生掌握信息的多寡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尤其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所学校的事,它将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实现伟大复兴。就个人而言,现在不学好信息技术,将来就是一个“不认识字,不会写字”的文盲。不用说报效祖国,就连一份工作也难找到。这样让学生真正明确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再慢慢培养他们的使命感,使他们深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比赛活动正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新奇有趣的知识和巧妙奇特的事物面前,同学们被信息技术所展示的神奇智慧与非凡的魅力所吸引,探索、求知的欲望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在求解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和寻求解题方法的艰辛,又能体会灵感突临的惊喜和科学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出钻研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渴望。
譬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时,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操作感兴趣,且又能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呢?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在进行制作幻灯片的电子贺卡时总在比较谁能制作的更美观、更时尚,我就注意抓住这一信息,在全班开展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制作比赛。我印制了一些表格,上面有美观、功能实现、图片内容和祝贺目的是否统一的指标,每组一张,全班同时开始,制作完成后记录自己做的内容和功能,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鼓励成绩差一点的学生迎头赶上。比赛前期的练习,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希望在比赛时能获胜。这样就使得学生不仅认识了幻灯片而且更能让他们全力提升自己对幻灯片中所需要功能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更有力的提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采用了比赛教学法,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老师选上。经过充分准备,认真思考,发挥想象力,巧妙构思,每个学生都能把所学的幻灯片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的创作热情异常热烈,终使一幅幅赋有生命力的作品异彩纷呈。
当然,比赛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育人目的,必须通过正当渠道,必须采取有效方式进行,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主航道。那种为了比赛而比赛,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一味进行拔高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出一种适合于这门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而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尽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学好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快乐,课堂效果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