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从作文评改训练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浅谈从作文评改训练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作 者:贾 娟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六小学 750000)

摘  要:本文提出作文评改对于提高学生习作兴趣的意义,具体明确了如何进行作文评改。教给了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这种互评互改的作文批改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互评互改;自评自改;典型评改

作文课一直是让学生厌烦、教师头疼的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欠缺,表达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传统作文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写作状况,从而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多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可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多了,教师不仅无法精批细改,即使略改也很难做好,这往往使学生的多写事倍功半。教师的评改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消化,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收效甚微。
下面就如何“从作文评改训练中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引导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果能经常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进行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就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激起修改习作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靠自身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依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一起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教师示范  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语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达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使文章写得更好些,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二)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两次习作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       
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  
(一)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凡卡》“在写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二)典型作文,集体修改
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比较抽象的“要求”,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评改文章。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民主修改的氛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学困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学困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在学生互改走上正轨之后,我有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展开争论,进一步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在争论中提高写作的水平。 
“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但实践出真知,通过以上作文教学实践,品尝到了作文教学改革后的甜头,笔者愿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创作文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