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 者:黄 玲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坡中心小学 5336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里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开始,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一根绳两端各系上一个小球,然后拿着一端的小球甩动另一端的小球,使它旋转起来。边甩边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说:“我看到了小球不停不停地旋转”,“我看到了小球旋转成了一个圆的形状”,“我看到了两个小球之间好像连着一根线”,“我还看到了两个小球之间好像有无数条线”,“我还看到中间的小球不动,另外一个小球绕着中间的小球在飞转”······学生的回答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为学习圆的认识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设疑,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播放自制配乐录音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猪八戒要到花果山去看望美猴王,小猴们围住八戒不让他进山。一只小猴说:“如果八戒叔叔能出个难题难住我们,就让他进去。”大家齐声赞同。八戒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堆桃子分别按每人4个、5个、7个来分,结果都剩1个,这堆桃子一共有多少个?猴子们听了个个抓耳挠腮,没法解答。这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谁能解答?”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是谁也不能找到正确答案。有的猜有21个,有的猜有29个······这时,教师微笑着说:“等大家学完这节课,就一定能帮小猴的忙。”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个个精神饱满,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始了学习,这就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在此,教师有意设疑,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是否善于创新,能否进行创新,是创新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用预先设计好的框框去套每个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发散,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雪碧每瓶2.00元,八宝粥每罐3.00元,矿泉水每瓶2.50元,洗衣粉每袋3.00元,牙膏每支4.50,肥皂每块1.20元,给你20元钱去商店买东西,你打算买哪些物品正好把这20元全部用完?结果有的学生买一种商品,有的买两种商品,有的买三种商品······在解答问题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寻求更多的方法,从而得到各种不同的解决结果,学生们都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样就训练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语)质疑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和“问”的状态中进行学习。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我是这样分步进行的:(1)教师演示。在投影仪上摆上数位顺序表,然后摆3根小棒。用小棒的根数代替数字,一根表示一个单位。如在个位上摆上1根,百位上摆2根,便成了201,用同样的方法再摆102、1002······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用3根小棒所摆的数都能被3整除。(2)学生探索。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摆小棒。第一组没人取4根,第二组每人取6根,第三组每人取5根,第四组每人取9根。同学们用这些小棒摆出3个不同的数并记下来,再算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用3、6、9根摆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4、5根摆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于是,便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3)引导讨论。A、小棒根数的多少与所摆的数各位上的数有什么关系?B、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与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关系?最后归纳得出结论。这种通过探索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形成的理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还有利于唤醒学生关注探索过程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去进行。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创新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探索,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