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有老师这样说:如果学生天生就是优生,那还要老师教什么,老师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戏言“好生一个不多,差生一个不少”的相对落后学校而言,更应变嫌弃为接受,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小余同学的改变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分班考试成绩为语文3分,数学3分,几乎可列为学习和行为双差生,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并不是一块石头、一块钢铁,如果我们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
事件:小余,拿到分班名册,倒过来看,第一个就是他,这应该是人们口中的“后进生”了,当晚就在预想明天见面的场景。果不其然,叼着一根香烟,戴着硕大黄金链子的男子带着个瘦高个男孩进来,说了句,“自己报名”,随即扔过一根烟来,就离开教室,丝毫不给交流的机会,这就是他的父亲。这就是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也可预想想象他家的状况。
整理好报名信息,第一个要了解的就是他了。打电话给上届学生家长(同村),家长很直接,“全家都比较难搞,邻里关系差,夫妻关系紧张,吵吵打打是常事,小孩小学就教室待不住,老师都不要管了。”十来分钟,接收到的都是负面信息,我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表达了谢意。他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瘦高个,衣服鲜艳夺目,一来就坐在靠里的最后一桌。初排座位,强烈要求原先位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言语,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
开学不到一周,老师们的反应就接二连三地来了:课上手是在桌下的,不用谈什么动笔;要发言却是无声的,但在安静时却来那么几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搞得课堂乱哄哄;作业是从不上交的;老师找谈话是无声的,只有摇头、点头,只能让老师无语而归,交流难以为继。
小余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小余的课堂表现是其自卑感所致,迫切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而他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他的父母对他的疏忽、老师对他的忽视,使他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只能寻求另外途径。而当他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他就不敢求助于他人了。长此以往,他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兴趣,自然就出现上述反应。反过来,学习上的落后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进而形成自闭,拒绝交流就是一种刺猬般自我保护的表现。
针对小余的情况,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小余失去的是自我心理暗示,因此,必须先帮助他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其他工作才能开展。
对策: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的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准备这样一步一步的帮助他:
首先,达成共识,降低目标,寻找成就感。
跟一个屡战屡败者大谈增强信心之类的话意义并不大,事实也证明,学习成绩每个学生都看重。因此,针对小余的状况,我把有效提高他的学习成果作为其增强信心的切入点,具体做法为:
1.暖心工程。
家中,要求父母少争吵,至少不在孩子面前,每天回家都要问问学习和生活状况。班里,发动学生,安排学习组长帮扶。学校,“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位教师多找机会与他接触,问问他情况,让他拿拿作业本、教具,帮帮小忙,走近贴近。慢慢的,脸上就有了笑容,课上也不再是把手缩在桌底下,动笔有了;不再是胡言乱语,简单的也能搭点边,废话也不好意思说了;与他交流也能开口讲上几句,不再是沉默以对。但我们绝不急着提要求,这只是在起步,转化的开始。
2.最近发展区。
他最缺的就是成就感,而最能提升的就在课堂上。让教师设计适合他的题目, “跳一跳就能够得到”,回答后,给予肯定的表扬、赞许的目光。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就与信心,只要自己能努力,也能赢得他人的肯定,自己不再是不受人关注的,不再是教室待不住的学生。有了进步,哪怕就是一次默写情况的好转,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一番表扬,让他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他增强了信心,提起学习的兴趣。此后,他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而对于老师而言,并无太多的工作量的增加,有心去做即能做成!
其次,引导他正确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增强信心。
1.搭建平台,勇于展示。学校举行为期一周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与教官商定,让他去做排头兵,肯定他的动作、表扬他的意志品质。训练中,格外卖力,眼神中满是坚定。于是教官推选他为班级标兵,全班一致通过,并代表班级在年级段发言。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一颗年轻的种子在萌发。
期中考试,他的科学竟然考了80分,其他各科均在40分左右,出人意料,细翻历次科学小测验,都在一点点进步,又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年级成绩分析会上,他成了校长表扬的对象,教师会上他也成了“努力就能进步”的典型。这个时候,老师们总会传递“正能量”,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他成了学校橱窗中进步奖的获得者,他代表初一年级在学校期中总结大会作表态发言。我们可以想象他内心的触动。
2.契约协定,固化要求。
初尝成功喜悦之后,我把精力集中到解开小余心头之结上来。通过与他父母、老师、同学的沟通,营造正面引导的良好氛围。让他关注学习,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再他显得较以前自信开朗多了。
在这个时候,趁势而上,共同为他提出符合他的要求,包括课堂规范、作业规范等,以契约形式呈现,让学习小组长见证,他接受起来也就很乐意了,相信这比一开始给他强硬要求效果来的要好。
最后,引导提升目标,积极心态面对困难。
目标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他老师及学习小组长,给他适时帮助。小余看到这么多人全力帮他,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尽管情况不是特别理想,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点评:在 “后进生”转化工作中,除了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更多的真诚和宽容,还特别需要我们教育者思考方法,用教育心理学来指导自己施教育人这就是“用心巧思”。注重培养“后进生”的心理优势,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借助团队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营造教育氛围,此所谓“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