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创新的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确立“人本意识”、“服务意识”,并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并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学生答问答得正确,教师可激励学生“说得好”、“很不错”;学生答问观点独到,教师可激励“妙”、“见解独到”、“高见”;学生答得不完整,教师可鼓励“慢慢说”,“再想想”等,这可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起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创造性探索新知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能否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设情境、讲故事、找答案、发异议、定方向等办法,引起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使他们认真细致的思考。如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先通过投影或放映剪辑影视片的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与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直接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在播放轻音乐《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中,讲诉我们农村中的抗日英烈事迹,再,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让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的学生很快能听懂黄河的倾诉,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掷地有声的爱国誓言。可以说,巧妙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会吸引学生步入佳境,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迸发学习热情,诱发创新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卢梭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那简是愚蠢的事。”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素教育论指出,课堂教学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人的个性。教学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突破范作构思束缚,在不影响主题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引导他们自信的照自己的个性意愿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感受,其个性也就得到张扬。学生们由于自己有了独特的个性,对待周围的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荒岛余生》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先简述作者笛福的经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所了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写鲁滨逊的思想斗争,其目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快速的阅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止是一个,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是讲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学生的做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创设新情景,导入新视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四、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认真贯彻新课标的实施,探讨新的语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