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 者:郎启发 (贵州省赫章县朱明初级中学 553206)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数学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数学知识”、“新数学思想”和“新数学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必要的素质基础。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再发现、数学思维的再创造过程。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是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的一种“再创造”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对他们自己来说是新鲜的、开创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创造。为此,本文特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培养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直观演示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猜想。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给出验证,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和推论”时,可要求学生每人课前准备一支木棒,教师自己准备两支木棒,课上请同学们拿着自己准备好的木棒,与教师的两支木棒围成三角形,并把每支木棒的长度记下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哪些长度的木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哪些长度的木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又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可先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然后教师把两圆放在黑板上缓慢地移动,一边演示,一边启发学生观察,从感性上直接认识了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四、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要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 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教师要认识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 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 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 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落后”,不求全责备,让学生的 个性得到发展;要大力提倡“教学相长”的创新教学方式。教育必 须走民主化道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开放、真诚、平等、 共融的密切关系。教师要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鼓励学生 提问题,大胆发言,对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教育方式可以 讨论,可以辩论,可以老师讲,也可以学生讲,创新教育就是要 使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书、只惟实,通过教育,使学生敢 想、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唯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