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所以我们教育者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要想让创新型人才辈出,就要讲究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合乎本科情况的方法和诀窍,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中学语文学科来讲,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一时期应着重于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不仅是一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的课程,所以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当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和体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几点粗浅看法:
一、鼓励大胆质疑,注重求异,燃起学生的创新愿望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要主动参与学习,就应当学会提出学习中的疑问。“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
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发问,激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种种提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选择,自主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决不多讲,学生感兴趣并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学生自学有困难的,要及时组织讨论解答。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参上明确指出本文是寓言,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可学生可能认为愚公搬家是更省事,现代搬家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离开原有的交通阻塞的环境,寻找一个交通便利、发展机会更为广阔的地方不是更加合适现代人居住的理念吗?如果学生有这种认识又未尝不可呢?一般来说,对于学生的不同理解,只要基本符合事理,教师都应加以肯定,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才能让学生保存心中那熠熠生辉的创新火花,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是一种肯定。
二、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的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发现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采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而更多地考虑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观念,突出地体会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教师已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也不能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了,而必须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尽可能的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遨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四、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联想越快表示越流畅,联想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和培养流畅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性思想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应当拟出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旨在使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答案,训练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如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解词训练,可列出一些词语的所有义项,根据课文提供的具体的语境,选择相关的义项;或结合课文的语段分析,通过比较鉴别,从种种理解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认识;或从纷繁的材料中概括要点或论点。这些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很多,只要我们做语文教学的有心人,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出一大批敢想、敢说、敢做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