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论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性

论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效性

作 者:黄艳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云南 景洪 666100)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1.教学改革与研究及其解决的方法。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展开论述;并针对教学方法改革及实施取得的成效:1.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2.促进了教学实践条件的建设;3.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4.强化了学生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实效性

内科学着重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表现、诊断、防治,是临床医学其他学科的基础。内科护理学与内科学密切相关,是内科学与护理学的结合。打好内科护理学基础,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也为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基于内科护理学的重要性,为了培养贴近护理、贴近临床、贴近病人的内科专业护理人才,就意味着应全方位考虑教学方法。为此,笔者,针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内科护理学传统教法进行改革与研究并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改革的实效性论述如下:
1教学改革与研究及其解决的方法
1.1把能力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过程中,以内科护理职业岗位标准为准绳,理论教学以夯实内科各系统常见多发病的身体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与健康教育涉及的“三基”为目的,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综合素质较好的、能够直接进入内科护理临床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2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依托当地如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景洪市人民医院和景洪市农垦职工医院等多家校外教学、非直属医院及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内科护理学课程实习、临床现场教学、临床教学见习以及“三导师”(专业教师、临床导师、职业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制教学实践等实训实践活动。
1.3强化技能考核,全面评价学生成绩
内科护理学成绩考核,主要采取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对常见多发内科病人的护理技能,以及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方法的应用程度。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并规定两项考核中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则该门课程视为不及格。
1.4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动手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研究。首先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合理使用,校内实训室全天向学生开放,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教学直观、形象、简洁、省时。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集中课程团队力量,制作"内科护理学"多媒体课件,以及各系统检测试题,并将这些资源作为课堂授课的补充,学生课后可通过网络课件查缺补漏进行巩固学习。这样即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5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岗位能力意识
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与行业的联系,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医院临床见习,一方面由教师带队到医院进行临床现场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定期到医院进行课程实习,让学生在见中学,学中见,这样理论与实践得以融合,即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即促进了学生对内科护理临床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对内科护理岗位的热爱。再就是,聘请临床一线的内科护理专业技术能手,担任内科临床护理实习带教的教师,使学生贴近护理、贴近临床、贴近病人。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用
2.1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2.1.1理论教学模式设计
2.1.1.1多媒体教学。直观的教学课件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1.1.2互动式教学。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通过典型案例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双主的作用。
2.1.1.3思考与练习。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2.1.2实践教学的模式设计
2.1.2.1.科研式教学。由教师提出案例,学生针对案例提供的条件,通过相互讨论或查阅资料进行评估,其得出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要求学生在课程实习或临床现场教学过程中寻求证实。
2.1.2.2.互动式教学。针对内科各系统疾病常用诊疗技术及护理措施,经教师演示与指导,结合学生反复训练得于掌握。
2.1.2.3.实践性教学。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实践内容,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临床见习或临床实习的方式,完成实践性报告。
2.2多种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
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以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和病案讨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问方式有利于了解学生理解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病案讨论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同时积极筹建《内科护理学》试题库,以便全面评价学生成绩,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多种考评方法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病案的分析能力等。课程成绩主要采取理论考核、病案分析(包含常见诊疗技术及护理)和学习态度3种方式,并规定若病案分析考核不及格,判该门课程不及格。在病案分析技能考试中,采用小卡片随机抽题的方法,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多次考试和平时作业决定,提高了核算学生成绩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2.3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师教案、实验实训指导、章节习题、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技能考核项目评分标准、试卷与答案、主讲教师教学录像、参考教材。通过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学习的强化与巩固。
2.4硬件环境的充分利用
网络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为此,合理使用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关移动投影设备,帮助学生理解,以及在现有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3教学方法改革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各系统内科疾病护理操作技术、常用诊疗技术与护理措施,熟悉各项护理工作流程,了解卫生法律法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能遵循“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 的路径,设计围绕内科护理基础知识、技能、素质等3大要求,做到教学过程与职业体验紧密配合;知识、技能、素质紧密配合;教、学、练紧密配合;学校与行业紧密配合。不难想象,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综合素质得于提升,不仅仅成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发现者。
3.2促进了教学实践条件的建设
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内模拟实训场境,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同时需要学校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外真实场境,学生在临床见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职场体验,积累职业经验。不难想象,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促进了教学实践条件的建设。
3.3推进了精品课程的建设
理论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该平台需拥有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标准、实训指导及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技能考核项目评分标准、教师教案、教学课件、主讲教师教学录像、章节习题、试卷与答案以及参考教材。为此推进了精品课程的建设。
3.4强化了学生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
随着设计的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实训条件的改善,见习、实训与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内容及教育教学过程的调整,配套的管理体制的出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医院”和“医院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得于强化。以及多种方法与手段的融会贯通,如内科住院典型病案,辅助穿插小的门诊病历的讨论,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来 李君  马淑娴[M]内科护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2
[2]王勇 王海翔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