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相互交融,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海螺水泥集团紧密的合作关系,探索了“工厂教学+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介绍了海螺文化的实质与内涵以及将海螺文化引入课堂的方法与措施。分析了海螺文化的引入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影响。通过将海螺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海螺文化;学生综合素质
一、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工厂教学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而使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发展潜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我国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相互交融,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海螺水泥集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在培养水泥生产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紧紧依靠安徽海螺集团等大型建材企业,融入海螺文化探索并实践了“工厂教学+顶岗实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突出能力培养,将部分课程放到企业,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行工厂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课堂与设备的零距离。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工厂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 “多元管理与评价”的机制,由企业按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促进全程跟踪监控及过程化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融入度,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培养遵纪守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真正实现了“生产育人、管理育人”。
二、海螺之大 在于文化
安徽海螺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安徽省宁国水泥厂,1993年,“海螺水泥”的年生产能力仅为150万吨.截至目前已发展为拥有资产近五百亿,下属公司一百多家,投资涉及水泥、塑钢型材、国际贸易、塑料包装、物流运输、酒店服务等行业的大企业集团。尤其是作为主业的水泥生产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水泥行业最先进水平。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泥生产企业。其发展速度在中国水泥工业史上是空前的,其生产规模在中国水泥行业也是独一无二的。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水泥控股公司。
海螺的飞速发展和壮大与海螺的文化和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海螺文化,把海螺的员工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充满热情与激情。每一位员工都能专注的投入到工作中,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集团公司以文化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团结和谐的企业氛围,形成一支有集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不断推动着品质和效益的上升。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海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海螺文化的基石,行为文化是海螺文化的表征,精神文化是海螺文化的核心。他是海螺精神、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等意思形态的总和。海螺精神是:团结、创新、敬业、奉献。经营理念是: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其经营宗旨为:至高品质、至诚服务。制度文化是海螺文化的体现。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多通道的职业发展规划,完善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内部晋升,大胆使用优秀年轻人才,最大限度的帮助海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不断丰富的海螺文化,正在成为海螺集团飞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学习企业精神 将海螺文化引入课堂
企业的文化倡导的是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引进企业的文化,就要向学生灌输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以及工作效率意识。有利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学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培养遵纪守时、爱岗敬业的精神。
1、营造氛围 学习海螺文化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与安徽海螺集团有着几十年的合作历程。尤其是近十年来校企合作更加紧密,学院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约有90%以上都会选择到海螺集团就业。因此,宣传海螺文化、学习海螺文化,培养学生对海螺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海螺的工作环境,尽快融入到海螺文化之中。
学习海螺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首先是要营造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每年在材料专业的新生入学教育上我们都要播放海螺的宣传片,以使新学员对安徽海螺集团有一个初步认识;利用学校、系部和班级的宣传栏宣传海螺文化;班级生活中开展水泥生产技术知识、海螺文化等演讲;其次从海螺聘请我院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进行演讲或座谈,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工作经验。目前,我院为海螺集团提供了近2000名优秀毕业生,多部分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其中有近160多名进入到了集团高层。通过聘请这些毕业生回母校座谈,也使同学们认识了海螺的用人观和人才观。即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海螺集团在用人上不唯学历。在注重人才专业技术层面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企业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传播海螺文化。介绍海螺的企业精神、文化观点、海螺的企业制度和行为规范;介绍海螺文化的形成机制和形成特点。
2、工厂教学 感悟海螺文化
建筑材料生产企业,尤其是水泥生产企业,其生产工艺设备多为大型装备,生产工艺岗位训练难以实现校内教学。为此,我们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实践、实践、再实践,结合材料专业的特点,我们创新了“工厂教学+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厂教学”,其根本目标就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第四、五学期将部分核心课程如,《水泥设备巡检技术》、《水泥煅烧技术》、《水泥粉磨技术》等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边教学边实践。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并安排校内教师进行全程教学指导,以真实生产场景为背景,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技能。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书本与设备的零距离。在“工厂教学”期间,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言传身教,以及身处企业文化的大环境,使学员们能够感悟海螺文化中“团结、创新、敬业、奉献”的企业精神,领会什么是“高品质、至诚服务经营宗旨” 和 “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经营理念。
3、顶岗实习 体验海螺文化
在校企合作“工厂教学+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海螺集团各分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多元管理”机制。由企业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则定期安排教师派驻企业进行指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同时,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促进全程跟踪监控及过程化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融入度,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培养遵纪守时、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真正实现“生产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并由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
根据与海螺集团达成的协议,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发生的角色转换。变身为企业员工,接收企业的全程跟踪监控及管理。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异同,并在实习中将两种文化互相融和。才能够更直接地体会企业文化,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更快速地将自身融入到企业中去,加快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四、企业文化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培养了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意识
丰富的海螺文化,把海螺的员工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充满热情与激情。每一位员工都能专注的投入到工作中,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有良好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员工的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于学生素质尤其是职业性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他们的成才意识,激发他们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激发了学生的求学热情
由于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企业精神尤其是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不学向知学,由知学向乐学的明显转变。
3、优化学生的品质 树立正确观念
海螺文化是磨炼坚强品质的文化。一旦你来到海螺,你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海螺集团对待每一位员工的要求是“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把简单的事做的不简单”。“从小事做起、总现在做起、总自己做起”。“认真工作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就是要求人们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文化,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4、加快与企业融和 提高适应能力
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企业文化的引入,校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和,加快了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了学生社会心理成熟,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人”的成熟度,培养了他们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其不能更快速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加快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资料
[1]陶书中、袁海燕、王佳利 略论企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 集团经济2006(32)
[2]丁虎 企业文化下的海螺现象 商场现代化2009(17)
[3]南 海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时间:2010-10-07
(本论文为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重点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jyxm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