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语文课堂新思维

语文课堂新思维

作 者:林大谦

(天津市第三中学   300000) 
  
  [摘要]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实现语文的"色,香,味"俱全,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要让创新思维深入语文教学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注重在集备中体现创新思维的多重意识;注重改革教育观念及方法,进而综合创新思维;注重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多方能力与创新思维相融合。
  [关键词] 创新思维;新课改;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特点,抹杀了语文学习中学生作为“人”这样一种高级生命的个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上课时,要有充分集备。注重用新思维去改变旧有课堂,充分研讨和开发课堂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把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和精彩纷呈。
  一、在备课中,注重创新思维体现的多重意识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达到“心与心”的对话,要想“触摸”到学生的灵魂,我们就要在集备中充分体现创新思维源于学生,也服务学生的意识。因为语文课堂有着与其他学科课堂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语文课堂更应具有创新思维。语文学科的学习,其外延具有广泛性,其内含丰富,又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而且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广泛、深入的探究。因为学生对此项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可能会出现这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占用一定的时间,这与常规的语文教学会有冲突,因此如何把语文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与教学相结合,从中找到一个好的相接点,而不是随意随行,毫无规划的研究,这是非常关键的。集备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然这一点也是我们教育理念中重点提及的“创新”,有人认为创新就是要发明新东西、开发新产品,因而觉得创新离我们很远,离我们的教学更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开发创新思维,然后把此思维融入到研究性课程,会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恰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的那样:“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
  二、 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注重综合创新思维,要改革教育观念及方法
        首先,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面对这一融合,我们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将关注生命个体的差异与语文学科的人文相结合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改变旧的观念,要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让信息技术融入我们的课堂,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赏识中发展语文素养。正像古希腊普鲁塔戈指出的那样:“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其次,立足创新,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变革。我们就要革新我们的教育方法。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开发虚拟等多项功能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创新思维融合于教学之中。就会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加强了教学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如坐春风,"香"气四溢。这一革新教育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我们再上课时,我们不再是板书题目,作者,段落结构,线索脉络,我们可以让学生实现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教材的内容纵深的了解。
  三、创新思维融合,重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多方能力
  通过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兴趣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多方能力得以显现,并得以充分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即使是简单的知识也难以掌握,更不用说创造性了。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探寻知识、学会了批判分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发现探索,也懂得了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的道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新思维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创新思维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让我们全体教师正视现实,力求改革,为我们教育事业贡献我们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
[2] 陈带.《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初步认识与实践》.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