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德,才能扭转畸形变质的教育

立德,才能扭转畸形变质的教育

作 者:王元朋 (云南宣威务德一中 655419)

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希望所在,是未来国与国发展竞争的核心。然而,近些年来,很多民众都有一种共识:当今我们的教育病了!我们的孩子病了!而且病情日渐加重。
作为教育工作者,眼见着老祖宗遗传给我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品质正从我们未来的主人身上消失;而贪图享乐,炫酷比富、追名逐利、投机取巧的心态正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身上显现,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问题大学生也呈上升趋势,现实如针一般刺痛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为此,官员开始反思、专家开始反思、学校开始反思、家长开始反思!特别是近几年来,发生在我们视听里的一幕幕令人吃惊的血淋淋的现实再一次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的确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多多!这不仅是大部分中国家庭、许多孩子父母逐步形成的感受,也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及社会民众对我们未来发展担忧的根源所在其实,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团体,要能健康发展,首先要搞好的是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要搞好教育发展事业,首先是设计好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因为学校的一切组织活动,几乎都是由教师主导完成的。在对教师的评价内容中,对教师的德育评价,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以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为引擎,通过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查和评价制度来推动教育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那么,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查和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哪些呢?我认为,应该是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主的职业要求,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对自己民族及其历史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对进步政治和组织的态度、对社会事务的态度、对人类正义和进步事业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等等。教师,正是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态度来影响、教育学生的。建立这样的德育评价制度,具有刚性作用,意义深远重大。
首先,它将促进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加强道德修养,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增强自律性。最后,它将使绩效工资的施行具有测算考定上的可操作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求实行绩效工资时,对教师不准考评升学率,而要以师德考评为首;但如何进行师德考评,并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有了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考评办法,绩效工资的德育考评这一块才能真正落实,从而保证绩效工资能够真正生“效”,而不是“发了钱,工作却依旧”。绩效工资实施后,德育考评办法要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话,将会更加挫伤真心搞教育的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形式主义德育工作”更加严重。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重要推动作用。整个教育的发展,要让教师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不是错杀教师的积极性。畸形变质的教育现状才能得到改变。
教师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塑造学生的精神,使其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和积极人格的社会成员;二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其技能,使其成为具有较高劳动能力和良好生活素质的社会成员。前一工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德育。德育工作的成果是无形的,并且更具有显效于未来的特性,这就使人们认为德育的效果不可以用量的手段来检查和评价,因此,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层面来说,它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教育教学的总体工作无法进行考查和评价;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以学科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盖根源于此。
然而,现实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学校和底层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的工作就是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评价实际上几乎是忽略的,只有极少数教师才能得到德育工作评价的荣誉称号,而这一德育荣誉的赢得也往往是以学生的考试高分为基础和前提的;在如今的升学教育的现实中,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来评价和奖惩教师,已经是客观上绝对的主流教育评价。德育教育评价的缺失,使得教师在校内外的激烈的分数竞争中淡化和放弃了真正的德育教育,导致丰富多彩的教育变为我们今天的单调冷酷的分数教育。教师不再是为教育而教育,而是为分数去教学;学生不再是为兴趣和理想而读书,而是为分数去学习。教育扭曲、变质了。愈演愈烈的为(唯)分数教育,扭曲广大教师的灵魂,摧残每个学生的身心,自毁我们民族的未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人们常把青少年比喻成幼芽、花朵,这是因为青少年的纯真美丽,充满活力和希望,但同时也是娇嫩的,她们经不起风吹日晒。因此,就必须要有人呵护、管理、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结出丰硕果实。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
近些年来,社会生活中充斥我们视听的、让许多青少年视为偶像并狂热追捧的却是:李宇春、芙蓉姐姐、莫小晓、凤姐之流的网络红人?许多奇人异事,奇谈怪论则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并争相模仿,而政府推出的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优秀官员却并不被太多的青少年关注,这与高雅艺术遭遇冷落,超女选秀狂追捧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青少年到图书馆读名著的少了,看新奇刺激漫画书的多了,以至于我们的男青年成为美国大片的俘虏,我们的中年妇女成为日韩片的俘虏,我们的少年儿童成为日本动漫片的俘虏。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凡有点门路的官员、大款和学者都纷纷溜出国门,把孩子、金钱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他们向往的天堂,国内培养的人才都跑到内外去发展,我国已然成为向外国输送人才的资源库等等。这些问题,深探其究,最终都归结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教育的缺失。从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失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唉!行万事,德为先。我们的教育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