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信息技术让阅读教学如鱼得水

信息技术让阅读教学如鱼得水

作 者:谢璐珍

谢璐珍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546400)
            
  [摘要]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能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爱学”、“好学”,使阅读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我们能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的细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时代的产物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从而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激发潜能  开阔视野  烘托气氛    启发想象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实现素质教育,信息化教育的浪潮中,以远程资源共享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研究自己学科的教学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把信息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能创设一种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爱学”、“主动学”,使阅读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真切
  现行S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就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在教材中,也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第十册中第14课《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在这一课中,学生谈到“镭”,“铀沥青矿废渣”,以及“物理学”,“化学”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到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把艰苦、复杂的化学工业冶炼,复杂的试验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感受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著与奉献精神,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扩大了眼界,提高了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认识。
  又如第六册第5课《翠鸟》,这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但由于学生平时很少观察到翠鸟,对这种鸟类的习性特点是很陌生的,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的羽毛很漂亮,长得又可爱,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聪明,机灵,我也很喜欢它,希望大家都要爱护它。”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接着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你的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转为对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我们能很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剖析事物的细节,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时代的产物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二、 激发潜能,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不能仅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而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学会学习”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鲜明的世界性口号。而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榜样的“主题主导”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第九册第11课《七律·长征》,在这首诗歌中,提到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经过的地名和发生的事件,我没有直接去讲解描述,而是让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在课堂上由他们去讲解描述,特别是学生在讲述红军过雪山,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时,他们那真挚感情地流露,使我暗暗欣喜,他们能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难,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能体会到伟人的乐观的革命精神,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潜能得到充分肯定和挖掘,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又如第八册第九课《卫星比武》,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直接让学生从字面上去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通过让同学们观看《卫星比武》的电影,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这比从字面上去理解掌握容易多了,我在课堂结束前让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还介绍了一些文中没有介绍的卫星知识,有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让人刮目相看,暗生敬意。课后在班里形成了一股科学热,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潜能在此时得到了激发,视野得到了开阔。
  三、烘托气氛,启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地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如第七册第7课《火烧云》一文,抓住火烧云颜色多样,形状变化多端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了文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和一些文中没有描述的美丽画面,在老师声情并茂地引导中,他们脱离文本,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出来,随意地想象着书中没有的奇特景象,有的学生说:“天空的火烧云有苹果绿、草莓红。”有的抢着说:“还有香蕉黄。”还有的说:“一会儿,天空中出现了一座座山峰,高低不平,连绵起伏,犹如珠穆朗玛峰一样雄伟、壮观。可一眨眼的工夫,就离我信远去了,而且越去越远。”“这时又跑来了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我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点点。它是趴在空中,好像在撒娇,想让人抱一抱它。”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惊喜万分,这不是想象力的展现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件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但在运用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1、不应过分强调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不应重机器、轻教师,不能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3、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白天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较暗,学生做课堂笔记记录困难;课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吃力;若教学组织不当,学生会感觉单调、视觉疲劳等等。
  但能注意以上的几个问题,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地配合会如鱼得水,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直观轻松的环境,由被动学讨厌学变成了爱学、好学,从而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