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横峰县第二中学 334300)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教育即从读背《三字经》开始,想来是有原因的。学生在读背中领悟知识道理,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是古人总结的确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初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书香轻拂沁心灵,诗行轻涓渗血液”。阅读是学生认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目前学生阅读状况却不容乐观。现在的学生积淀太少,缺乏语文功底,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辅导班,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堂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使一击。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然而,有些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是为了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为了学生的前途。这类教师的做法正是“因为一根树枝,挡掉前面的一片森林。”
越来越多的教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 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语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获得一种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读诗、背诗、读名著、作书摘、写读后感。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堂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交流沟通,互相启发。这种学生间的互动有时要比教师的教育效果好得多。
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不去考虑那些深奥晦涩的问题,学生不会把读书看作负担,从而引发他们潜在的读书兴趣,回归读书乐,乐读书的自然状态。语文课堂教学也作相应的改变,多读文,少分析;多感悟,少说教。摈弃满堂灌、满堂问、琐碎分析一统天下的程式化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自我思考,既要有理性的分析,也要有感性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七分文章三分读”,要整体感知文章,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就必须反复诵读。文本的诵读要有情有景,方式也应多样。只要认真投入,用心诵读,学生很容易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整体把握其形式和内容,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亲近文体。如学习郭沫若《雷电颂》这篇散文诗,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所附的资料,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再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从情感上,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依据散文诗的特点,理解风雷电等一些物象的象征意义。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而同时我们又要走出文本使其升华。阅读作品不仅仅是读懂作品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有所感悟。这种感悟不应是浅薄浮华的感觉,而应是一种有灵性的知识。“多读”并不必然地通向“会写”,其中有一个“中转站”,这个“中转站”就是“悟”。虽有“多读”而没有“悟”,最终与“会写”无缘。
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的指导只是外因。教师课堂讲课,只能给学生打开一个通向科学的窗口,而学生的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坚持阅读,才能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丰富精神生活,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