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 王 丹
(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中心完全小学 551802)
大
中
小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做人,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早在几百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这是我们教师一直在探究的课题。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切实加强语文学科“双基”的教学和训练
加强语文字、词、句、章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把语文课上成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改变过去语文课“三段式”的倾向,用“导读课”、“讲练课”、“练评课”等不同课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很重要,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灵活、客观对学生指导和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要努力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与双基训练的关系,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有机渗透思想教育,收到课堂教学实效。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时间要用在重点上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学生学知识的多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我在教《赵州桥》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赵州桥有哪几个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2.有效的提问。提问可以触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觉悟,是教学检测的重要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1)提问要有目的性。(2)提问要有启发性。(3)提问要难易适度。
3.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填鸭式”、“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篇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问题,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4.课堂检测不可少。例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着重检测学生的拼音、组词的能力以及近、反义词和多音字的能力。当然还可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让学生说出段落大意。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每感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课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以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境已无须多言。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课才能更好地去调控学生的动态,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备书本备教材。备好教材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教学设计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语文的课堂才会丰富有趣,才会是一个完美的知识殿堂。
其次,更要备好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备好学生。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动机、情感状况等。只有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尤其要把握好提问艺术,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这就能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农村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研究的领域,我们只有立足农村实际,立足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总结、才能切实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