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李文敏
(贵州省盘县旧营乡中学 553519)
大
中
小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本文结合我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之后,其就会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会主动去寻找不懂的问题并在同老师的互动或者同学之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学生会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形成自我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在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填充,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迁移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比如,语文老师在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课下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去了解作者、该文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的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对文章进行理解,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可以标明,到课堂当中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提出一写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如“《桃花源记》中的生活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出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呢?这种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的从理论联系到当前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设置“障碍”,激起争论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在特定的场合下,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在结尾学生都想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教师可以故意得出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这时学生根据作者鲁迅文章所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大约的确”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此时,学生开始反驳老师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记忆不清的事情的猜测,不是确定一个事实,猜测的结果既可以真实发生,也可以没有发生。这就引起了学生对孔乙己结局的猜测,在争论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运用课件,重组现行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大都以单元编写,每单元的课文内容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比较单一,某篇文章只能出现在某一个主题单元,还不能充分挖掘其全部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把同一题材或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组,让学生整体认识某一题材的写作特征或某一作家的作品风格、思想个性。在初三总复习时,利用课件重组的语文教材,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比如综合性学习的复习,综合性类试题文字量较多,单凭口述或抄写既费时学生又不易掌握,但如果运用课件,就大不一样。教师可以把同一地区的试题进行纵向归纳分析,也可以把同年不同地区的同类试题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这样的课堂不仅容量大,效率必定也高。
四、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五、魂归来兮,精神对话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
于漪老师是闻名全国的名师,她一辈子最求“教文育人”,把育人看作语文教育第一位的任务。她明确指出,教育核心任务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她还明确提出,培育学生高尚灵魂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培育人的崇高灵魂》中她写道:“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是现代化的中国人,特别在充满竞争对手的21世纪,中华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讲人文精神就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气节是我们的民族魂。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之所以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忧外患还能自强不息,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那么多志士仁人继承发扬了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我觉得她说的这些话很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在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在吴晗的《谈骨气》中,活学活用,乐此不疲。
总之,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必须克服“远视”和“近视”的毛病,而代之以平视和环视的胸襟,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对话”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得语文课堂不只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精神对话的乐园。薪火代代相传,贯古今,串未来,我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之乎者也”,不只是“满分作文”,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高贵博大的仁爱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