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改下高中综合探究教学的思考
作 者:杨荣国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民族中学 671300)
大
中
小
摘 要: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应着眼于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态度的培养,体现了时代对教学的改革要求,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探究式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现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理想选择,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对于深受传统教学影响的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着教育观念转变、探究时间限制和学习软硬件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为新课改下高中综合探究活动顺利完成带来重重阻力。 关键词:新课改综合探究;高中教学;传统教学;探究时间;软硬件
一、综合探究的提出及意义
我国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通知》指明了设置“综合探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今天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者综合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因此,“综合探究”的课程设置,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合探究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品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和创造能力,综合探究课实现了合作学习、交流互动,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共同提高。所以综合探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课改已经有十年左右了,而我们云南省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虽然综合探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由于新教材改革“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刚刚起步,作为一个新事物对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观念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一线政治教师的我经历了新课改后高中五年的教学,据我了解云南省很多学校探究式教学几乎都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的,很少开展过真正的探究式教学,这意味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二、综合探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在领导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中,“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天然合理的,学校教学就应当是这样的,学校的一切教改努力,无一不是在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也在努力适应这种强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许多学生也在当前流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运作中表现得相当成功,体现在获得好的成绩,他们似乎都习惯了、适应了,也不愿意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来学习,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这种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无从发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教师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而探究式教学使教师从传递知识给学生的权威人物变成了一个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高级伙伴,教师除了角色要重新定位以外,备课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远远超过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出现了新教材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
第二,探究时间限制问题。比如政治课探究式教学首先从教师来讲,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作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就使得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前大,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也使探究式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需要上网、查阅资料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需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充分的准备而匆忙进行一项探究式教学课,那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再加上新课改之后教材有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比以前更多了,很多学校为了把教材内容上完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应对高考,所以就加班加点赶教材内容,导致探究式教学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处。
第三,探究式教学条件的限制。这里的条件包括硬件、软件,硬件是指快速的网络环境,软件是指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丰富的图书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有畅通快速的计算机网络支持,网络上要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保证,而且要求学生人数不能太多。其次必须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可用于对问题探究活动的相关资料,那就会使探究性教学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生有进行探究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不能顺利开展。在硬件设施和软件上很多大中城市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要求,但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学校在软硬件上跟东部和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小,教育、通讯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实现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相对就比较容易。
第四,小学、初中是否进行初步的探究式教学对高中的探究式教学也有较大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包括理论能力、表达能力和好的心理素质。而我国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深,小学初中大多采取填鸭式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认为自主学习可有可无,要些立竿见影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影响高中阶段探究式教学能否正常开展以及开展之后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三、解决措施
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地位将由传统模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识主体。
第二,在时间问题上从教师方面讲,一方面要求教师本人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新一轮课程改革,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领会课程基本理念,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多花时间设计教学探究;另一方面本学科教师内部,可以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既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也可以使探究式教学活动能有效开展。从学生方面来讲,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政府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结合探究内容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猜想与假设,做好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准备。硬件方面包括创设情景需要的背景资料(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或多媒体等)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用到的实验器材等。软件方面包括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引导性和启发性语言以及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猜想提前预见并思考等。
第四,小学、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EB/OL].教基[2004]5号.
[2]首都师范大学 张亚娟《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G434.2006
[3]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