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作 者:邱华莉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东华小学 265503)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因此,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仅此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等原因,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现代教育教学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在小学,班主任大多数是学生的科任老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班主任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所处的阶段也称为发育期,主要是指从7、8岁到10、11岁,这个阶段也可认为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个体身体的发展是一个加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常言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骄横、烦躁、抑郁的心理,造成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对于小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从思想上、品德上等进行分析,很少从心理学方面进行考虑,随着近几年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我认为在解决小学生的问题上,应更多的从心理学来考虑。而且小学中心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家长、学校、社会的整体关注和参与。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小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的一个场所,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认为学校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充分利用各种这方面的资源。网络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资源,鼓励学生上一些健康的网站,主动去了解一些好的方法,也可以让学校的教师把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和全国的教师联手共同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网站有中国青年网、中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湖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南宁未成年网络家园等等。可见全国以及各个地方对此都是很关心的。
其次,我们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家庭方面家长必备的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健康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然而,在我国人们的心理问题还远未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家长心理的不健康因素正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给家庭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最主要的养育场所之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不会有自尊,心理不会健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很多问题初中生都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如父母离异,缺少父母关心等,可以说是“家庭生病孩子吃药”。
作为家长,在处理发育期孩子的问题时要格外注意,要理解、接纳孩子。小学生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他们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难以控制的,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他们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他们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而且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行为上的反抗,体现到一些暴力行为中去。
做孩子的朋友。小学生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最后,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应配合学校的相关要求,使学生顺利平稳的度过他们的“发育期”。
(三)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青少年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逐步建立有效的青少年心理援救体制,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咨询热线。对传媒进行过滤,特别是要把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等垃圾处理掉,多让他们接触健康的传媒信息。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