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作 者:李凤英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   850000)

  [摘要] 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关键点,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我们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   有效性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最终的结果是:“高耗低效”。老师和学生往往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是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在下面却听得头昏脑涨,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课堂充实,教师也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却不尽如人意,恰恰是低效教学的表现。
  面对这样一幕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操作指导。以下是结合教学实际对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将自己一点浅薄的认识和看法与各位同仁分享,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激发兴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我特别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听音乐、猜谜语、读图画、讲故事、背古诗、说成语、引名言警句、设置问题、营造情境、直奔课文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语文课堂是如此的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蒲松龄的《狼》这一课,传统教法是先让学生把字词解释搞懂,句子会译成现代文,文章结构要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堂语文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但如要让学生激发起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我将《狼》这一课安排学生通过小品演出把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这样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同时又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语文。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又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二、热情感染,加以激励
        当学生的成绩因某种原因而下滑时,学生会焦躁不安,特别会在意老师对他(她)的评价。而一旦发现老师对其不加重视时,就会越加自卑,导致成绩的进一步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而当有些学生无意间受到老师的冷落或不当言语的评论时,也会情绪低落,影响正常的学习。久而久之,班级的学习气氛就会慢慢消失,许多人就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习惯,生成恶劣的学习环境。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度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并加以激励。事实上,即使教师足够细致,也不可能发现学生的每一个细节。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以充足的精力、足够的热情、独特的感染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想象,当你热情饱满、语调高亢地将《我有一个梦想》朗读出来的时候,学生们会对这斗志昂扬、气势磅礴的文章无动于衷;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不振、言语迟缓的教师能让学生把文言文学得兴致勃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展现出自己热情高昂的精神风貌,更要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高期望。
  三、创造一个有感悟的课堂
  教师要不断的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真正领悟文本的深刻含义,那就要为他们创设一种感悟的课堂。读课文把握内容,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学生往往只能理解课文但要真正体会还需要下苦工夫,教师要多引导体会。例如《生命生命》描写的是作者的三次对生命的感悟,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生命、希望生命有所意义的情感呢?通过交流生命如何体现价值,而后通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生命的奇迹故事,比如:霍金贝多芬等孩子们充满着深深的敬佩感,饱含着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赞美着,思考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
  四、培养积极探究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主动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讨论之后,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赞同教参的主张,还有的同学则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困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接见曹刿,还能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能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通过讨论,同学们公认:鲁庄公并非是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五、注重全体学生相互间的合作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中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在教《水调歌头》一文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失意和怀念。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文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各不相同。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感情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他们笔下代表什么?(老师用投影仪出示选辑的若干首古代咏月诗词,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族向全班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代表1: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据是李白在《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代表2: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证据是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代表3: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
  代表4: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文人笔下代表愁绪。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感情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他们笔下代表什么?”这一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互相启发,取得了个人独立学习难以取得的学习效果,并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壮大了学生的胆子,激发了学习的参与性和兴趣。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既要从实际出发点,尊重教学规律,更新教学方法,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搞好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样才能创设教学佳境,丰富语文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6月出版.
[2] 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3] 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4年8月—10月总第408期和总第414期.
[4] 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经济日报出版社,于199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