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的作用

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中发挥的作用

作 者:杨云静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东华小学 265503)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信息时代。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因此,在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下面是我谈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发挥的几方面作用。

一、走出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技术教育的误区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尤其在信息技术刚刚起步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住处技术的理解更加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动态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为信息技术教育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故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日俱增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能力就是“授之以渔”。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如果将这种潜力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决定他的一生,那么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民族的创造水平。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向。这些都为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指明了新的方向。
三、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教学设计再好,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一些环节,整节课也会随之失去它的魅力,它的意义。学生只是在机械地参与着教学活动,教师并没有激发他们的思维的火花。因此,学生的思维锻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分阶段教授学生基本技术并留下知识空白
任何创新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无米之炊、无稽之谈、是空想。信息技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基础就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教育中,教育教师将一些即将用到的基本技能教授给学生,不可一次教授过多,要根据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来确定教授的内容。也可事先将任务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知识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留下适当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一定自学的空间。所留的知识空白要经过筛选不可太难也不可太多,如果太难或者太多在创新过程中就会打击学生的创新热情,诱发学生的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好选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就可以有所收获的知识点作为知识空白留下来,实践证明,知识空白的数量一般在20%-30%为宜。知识空白就像给学生留下的挂在树上的“苹果”,一踮脚或蹦一下就可以摘到,这才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信心,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把握学生的创新心理,制定出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课题
基础有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激发创新热情。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创新的基础是好奇心和兴趣。如果能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离他们最近的最需要的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先“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题。例如:在Word的学习中,可以制作“卡通故事”、“个性名片”等。这类课题要有启发性,学生一看就有兴趣,而且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课题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至关重要,好的课题就是成功的一半,相反一看就让人厌倦的课题,根本就谈不到创新。总之课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还要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这才是好课题。
(三)给学生一个能够自由创新的空间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用规定的题目作为练习,而且有统一的格式和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题目就算达到要求,应用能力如何并不考虑,这样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形式和场合。学生不一定只在课堂上来完成任务,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和手段作为辅助。比如“制作个性名片”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收集各种名片,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
(四)在过程中激励创新,认识自身能力
创新教育是过程化教育,不仅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更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此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此阶段中必须扮演好一个辅助者的角色,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评价。网络教学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下一步的学习创新活动。
(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不能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要制定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成果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另外,评价的方式也应变老师“专权”为师生民主,学生作品的展评是肯定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有人色彩搭配好,有人使用了别人没想到的操作技巧,还有人效率高制作了两张等。尽量多发掘学生的优点,适当提些建议,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这样被老师和同学赞赏的目光鼓舞了。
四、总结经验,促进学生在创新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网络教学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在信息高速变化发展的今天,面临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