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讲解轻实际应用、注重有意识的“学”而忽视无意识的“习”、只强调掌握目标语言形式而缺乏了解目标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等诸多问题。而作为文学性程度最高的语言形式,诗歌的美学特征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和审美兴趣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身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文学素养。鉴于语言习得对于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结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该文具体探讨英语诗歌鉴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英语诗歌教学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英语诗歌;美学特征;语言习得;教学方法
Abstract:Nowadays,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focus on the knowledge explan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but ignores actual language utilization and unconscious acquisition. As the top form of literary languag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poetry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ability of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and literary accomplishment apart from support splendid teaching contents to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ing and aesthetic interesting. In view of the impact influenc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poetry and som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the non-English major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ourism and culture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ey Words: English Poetry;Aesthetic Features;Language Acquisition;Teaching Methods
一、研究背景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讲解轻实际应用、注重有意识的“学”而忽视无意识的“习”、只强调掌握目标语言形式而缺乏了解目标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等诸多问题。
根据美国现代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语言学习分为“学得”与“习得”,而学会外语主要靠习得。“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途径是在最小或没有心理障碍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输入量”。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当学习者接收到刚好超过其现有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才会进步。所以克拉申的完整习得公式是:在最小心理障碍下,进行i+1可理解输入。这样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非语法程序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克拉申的输入假设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即通过接收‘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学习者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就自然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的输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与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诗歌作为学生的语言输入,是因为作为文学性程度最高的语言形式,诗歌的美学特征不言而喻:
1.音律美。诗歌读起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优美的韵律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增添其艺术趣味。例如,爱伦坡在其作品安娜贝尔丽(Annabel Lee)中采用了音韵优美的女子名Annabel Lee,使其悠长的余韵和sea,me,we等词构成了贯穿全诗的唯一韵脚。以美妙的音韵节奏,辅助诗歌的伤感主题,从而渲染出一种立体的富于感染力的悲凉氛围,令读者难以忘怀。
2.形式美。英语诗歌的形式美主要通过诗节、诗行的特殊排列来实现。如George Herbert所作的《复活节的翅膀》。整首诗的排版看起来像两只翅膀上扬的鸟,这种象似性在阅读行为真正开始以前就向读者传递了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文辞美。修辞的运用,既含蓄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思,又使诗歌韵味绵长。如约翰.多恩在《别离辞:莫悲伤》中以奇喻(conceit)的修辞方式,将数学工具圆规引入诗中,生动地阐述了情侣间的离合关系,抒发了其作品坚定、永恒的爱情主题。
4.意象美。在诗歌中,意象借客观物象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将诗人的情感蕴含于意象之中,并借助读者的感官,激发其无限想象,构建读者和作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如勃朗宁在《异乡情思》中,巧妙借助视觉和听觉意象,多方位地展现了英国与意大利不同的乡土人情。
5.意境美。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3]意境为读者留下广漠无垠的想象空间,产生愉悦的审美快感,是诗歌的核心。在《水仙》中,华兹华斯把自己喻为一朵云彩,俯视人间奇景。不仅描绘了水仙的风姿,还借物抒情,从对景物的客观描述过渡到心灵意境的开拓,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令人遐思无穷。
此外,诗歌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西方社会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文化信息,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审美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自身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文学素养。
作为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相对缺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他们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培养潜力大。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先从学习者兴趣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习者逐步接触、欣赏英语诗歌,从而逐渐积累其语言习得,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英语。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230名受试者均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生,分别来自旅游管理(65人)、汉语言文学(65人)、会计学(58人)、工商管理(54人)四个专业。
2.数据来源
(1)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2)定性研究采用课堂观察,信息反馈及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
分别对2011级四个班的听说课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表达能力等)和课堂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师生配合、生生合作等。同时,选取2个班学生作为实验班,在完成同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于课堂上进行英语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最后结合研究内容和问卷分析结果与其进行访谈。
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放,并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共发放问卷242份,回收238份。最后获取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为95%。问卷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后,与课堂观察等定性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多角度互证。
三、结果分析
1.我院英语诗歌教学现状及其原因
我院虽然自2006年9开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历经多次教学内容及模式改革,但英语诗歌教学始终未能纳入教学大纲及考核内容之内。究其原因,除了学院管理者对诗歌这一文体的重视度不够外,还有学生及教师的忽视等方面的综合原因。通过对20名学生及8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后,得出学生及教师对诗歌教学的以下态度:
◆学习者对诗歌教学的主要态度:下图1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15%的学习者因为诗歌优美的韵律等因素而喜欢诗歌,但因缺乏相应的引导而很难以自学方式学习。10%的学习者对诗歌文体完全不感兴趣。20%的学习者虽有一定兴趣,但认为诗歌难度大,都是些读不懂的文字。除了单词、语法的障碍,什么意象,修辞,格律,全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诗歌应专属教授或者专家学者。35%的学习者认为对英语诗歌理解需要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及风俗文化有所了解。但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时间有限,英语的词汇、语法理解本就是极大的障碍,基础都打不好,更是无从理解深奥的诗歌。20%的学习者则认为诗歌是文人墨客的情感抒发,无实际应用意义,学习英语诗歌还不如学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英语。
◆教师对诗歌教学的主要态度:下图2所示
图2显示:25%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诗歌教学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充实自我,太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诗歌理解起来难度大,对一般学生而言太深奥,教学方法和效果都难以把握,很难在课堂上进行。37.5%的英语教师认为虽然英语诗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但作为文学作品的瑰宝及二语习得不可或缺的资源,可以尝试在课堂内容中引入诗歌鉴赏。37.5%的英语教师认为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诗歌学习在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诗歌鉴赏应该纳入教学及考核范围。
2.我院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情况
为了解学生对于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满意程度,研究者对我院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如下:
◆英语学习的动机(共230人):下图3所示
图3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相对缺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兴趣低下,仍处于应试学习阶段。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导致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如:高考受挫,自卑倾向严重等。对此,教师需从学习者自身出发,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动机,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的方法(共230人):下图4所示
图4显示:大部分学习者意识到语言输入对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认为输入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其“输出”能力 — 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一部分学习者已发现文学作品对于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有所涉猎。但仍有部分学习者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重语言基础的学得,没有意识到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学习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共230人): 下图5所示
以上统计表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鉴于英语基础薄弱,没有教师引导及相匹配的材料等原因,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外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3.对英语诗歌教学的初步探索
作为文学性程度最高的语言形式及文学作品的代表,诗歌成为学习者宝贵的二语习得资源。为此研究者于2011至2012学年始,历时一学年,以2011旅游管理1A班和工商管理1A班为实验教学对象,在完成原定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上适当添加英美诗歌鉴赏内容,其余班级则只涉及原定教学内容,不涉及诗歌。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研究者对2011-2012学年整学期旅游管理1A班和工商管理1A班两个班在实施英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后的英语学习情况与参照班作了统计、对比,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1实验班课堂英语诗歌学习状况(百分比)(共119人)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习者对于诗歌理解的误区逐步消除,兴趣增加,主动性逐步加强,课堂活跃度也明显上升。同时,随着输入内容的增加,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及相关背景知识的把握也有所加强。
表2 英语自主学习情况对比(百分比) (共230人)
以上两个表格表明通过英语诗歌鉴赏的教学,并没有影响到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反而激发了其学习相关课外知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者英语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
表3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对比状况(百分比)(共242人)
通过表3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了解,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明显优于参照班。本研究在课堂上采取英语诗歌鉴赏补充内容对学习者的语感培养及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而言,取得一定成效。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英语诗歌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补充,其意义和作用对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不容忽视的:
1.英语诗歌既有趣又相关,相比教材而言,在教学活动中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英语教学趣味性。
2.当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学习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英语诗歌属于描写性语言,即使有词汇语法障碍,读者也能在脑海中形成相应形象。此外,诗歌韵律优美、意境悠远,能有效引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3.语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克拉申认为“二语习得必须通过理解大量反复出现的输入语,即可理解性输入才能完成”。英语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明朗,反复诵读大量英语诗歌能使学习者不断内化所出现的词汇、句法和意义而形成较强的英语语感.
4.英语诗歌涉及大量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知识,承载着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鉴赏英美诗歌,有助于学习者拓宽视野,了解外国文化,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英语诗歌具备音律美等美学特征,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其文化及文学素养,使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一定提高。
6.输出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和文学的教学都涉及到语言语感的发展”[5]诗歌为了追求音律美而在语法上灵活多变,语法形式不拘一格,使学习者在口语上能够摆脱语法束缚,从而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
7.节奏明快、简短易懂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使其体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二) 启示
英语诗歌历史悠久,名作繁多,诗歌教学虽然意义深远,却面临许多具体问题和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及相应教学方法、手段,需要教学者仔细思索,也值得探索:
1.鉴于诗歌鉴赏内容的补充源于对学习者英语语言输入的补充及兴趣的激发,最初的教学内容应从学习者兴趣出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根据克拉申“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内容,教师在整个诗歌鉴赏过程中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切记精讲精析,从而使“习得”变成“学得”。
3.针对鉴赏目的在于了解掌握诗歌这一文化形式的基本知识及语言特点,教学中除了采用常规的朗诵、想象 、翻译等教学方法之外,还可进一步加深难度,采用对比法(中英对比或同时期、同主题英文诗歌对比)、背景分析法(增加背景知识,拓宽阅读视野)、以经典作品为例,呈现诗歌特征,或者以时期、流派为框架,串联诗人诗作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讨论。
4.作为教学者而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从而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并尽可能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条件,为其创设自我展现的平台。
5.意境的创造是诗歌欣赏的核心,所以诗歌鉴赏一定要展开联想与想象。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进一步丰富诗歌教学,做到“声情并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向读者展示诗歌的意象美及音律美。
6.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合适的输入量,还需要难易适宜的输入内容。这些内容既适合学生接受程度,又与学生现有知识及学习内容相关,同时又能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有效输入材料。根据对本院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果(见图5),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编撰适合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英语诗歌鉴赏教材。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由于笔者本学年所带均为A班学生,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意义及进一步研究有所制约。而下一步的研究可以适当扩大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继续探讨英语诗歌鉴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英语诗歌教学的相应策略,引导学习者将有意识的“学得”与无意识的“习得”相结合,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英语,进而培养出既能掌握英语知识,又能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gman, 1985
[2]. 李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3]. 顾正阳、喻萍.古诗词英译中的意境美[J].中国翻译,2008(4)
[4].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gman, 1985
[5]. C.J.Brumfit and R.R Carter.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社科类重点项目《语言美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1Z148C).
作者简介:徐红梅,女,汉族,云南丽江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