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以100名“90后”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揭示大学生浪漫依恋现状,为成人依恋的研究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90后”大学生浪漫依恋类型中,安全型所占的比例最大,接下来依次是专注型、恐惧型、冷漠型。(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很显著的差异。(3)大学生情侣同城和异地在回避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浪漫依恋;人格特质
1前言
依恋作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狭义上的依恋专指婴儿与他(她)的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结。广义上的依恋则不再局限于亲子之间,而是扩展到了恋人、朋友、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中。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目前对于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取向,发展认知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个体幼年时期的抚养者;而社会人格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婚恋关系。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浪漫依恋的现状,揭示依恋模式对个体成年后的持续影响,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视婴幼儿时期健康依恋关系的塑造,为以后我国浪漫依恋的研究提供依据。
2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不同性别、年龄、专业,恋爱关系超过3个月的107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3.5%。被试的恋爱关系为3至84个月,平均恋爱时间约为24个月。被试的基本信息如下:
表1被试基本信息表(N=100)
2.2 研究工具
依恋的测量采用由李同归和加藤和生(2006)共同修订的中文版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包含36个项目,分为7级评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对亲密关系量表中文版的信度进行分析表明,它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 a 系数分别为 0.82 和 0.77;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 0.71 和 0.72。同时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
2.3 数据收集与处理
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收回,施测时间为20分钟。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 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大学生浪漫依恋类型分布
如表2所示,本次调查中安全型依恋的人数最多,约占46%;专注型、恐惧型、冷漠型分别占了29%、20%、5%。相较于李同归等(2008)的研究,本研究中安全型依恋比例相当,专注型依恋比例基本持平,恐惧型依恋比例大幅增加,冷漠型依恋比例大幅减少。恐惧型依恋大幅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中,大四学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且66%的学生都选择与恋人在同一城市。对于恋爱中的的大四学生来说,即将毕业或许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压力。另外,冷漠型依恋大幅减少,可能是因为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基本都是恋爱关系在3个月以上的大学生,其中有些被试的恋爱关系要长达几年。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排除了没有建立过亲密关系和亲密关系小于3个月的个体,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冷漠型依恋的比例。
表2 大学生浪漫依恋类型分布状况
3.2不同年级大学生浪漫依恋状态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很显著的差异。
3.3与伴侣是否异地的大学生浪漫依恋状态
表4 与伴侣是否异地的大学生浪漫依恋状态
由表4可以看出,情侣选择同城和异地在回避维度(p=.092)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焦虑维度(p=.007)上差异显著。“异地恋”相处时间短,沟通机会少,更可能对亲密关系感到紧张,还可能造成对于伴侣的不信任、怀疑情绪增加,因而更为焦虑。另外大学生情侣依恋在性别与科别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同。
本研究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本次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试均来自大四年级,没有做到预期四个年级平均分配的设想。2、本次调查并未将情侣双方一同纳入调查,伴侣双方的互动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情侣依恋的类型。
4结论
(1)“90后”大学生浪漫依恋类型中,安全型所占的比例最大,接下来依次是专注型、恐惧型、冷漠型。
(2)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很显著的差异。
(3)大学生情侣同城和异地在回避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同归.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 心理学报, 2006, 38(3): 399-406.
[2] 李同归, 李嘉, 秦和平, 等. 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10): 740-743.
作者简介:汪子琳(1990—),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2013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