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满足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迫切要求,各相关院校纷纷开设了以介绍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预备课程。本文以某校留学生及任课教师为采访调查对象,初步探讨了留学生预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预备课程;外国留学生;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我国同世界其他国家间的交流日渐增多。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我国学习语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的需求愈加迫切。为了加深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认知,消除他们的对华偏见,全国相关院校纷纷为外国留学生开设了预备课程,希望他们学习预备课程的内容后,更快地融入中国社会中,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不便。为达到全面真实地了解当前预备课程的开展情况的效果,笔者采用了采访调研的方式,对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进行了双向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一:采访调查法,即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获取素材,分析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1.1调研对象—教师
以采访的方式调研了某校5位任课教师,他们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表1-1 调研对象教师的基本信息
1.2从如下六个方面考察教师教学情况
表1-2教师教学情况
(1)预备课程概况
表1-2-1预备课程概况
(2)教学内容
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具体文化知识、文化概念知识、交流技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课程可能会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部分,只是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笔者使用“▲”符号来表示不同课程中各个部分所占的比重,每个“▲”代表占整个教学内容比重的20%。
表1-2-2 各部分内容比重
如上表所示,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因人而异,这与教学目的有关。以前教师讲授此类课程偏重于讲授具体文化知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己获取。这样一来,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解文化概念知识、拓展学生的交流技巧。
(3)教学目的
采访教师甲说:“尽管这一系列课程被称作‘预备课程’,但我们不仅要教授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探寻文化与语言、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采访教师乙说:“中国民俗课不仅要讲解文化知识,还要达到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目的。”
采访教师丙说:“我觉得所有的课程都应以文化教化为目的。”
采访教师丁说:“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的概念,引导他们探索事件背后的意义。比如,我讲授的中国历史课中有郑和下西洋的内容,这一历史事件,简单来说就是明成祖命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跟27000多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明朝时期国力极其强盛,为什么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是访问诸国,而不是侵略他国呢?其内在原因是为了彰显国威,促进海上贸易。帮助外国留学生树立认识,即中华民族自古就爱好和平,即便是在自身强大时,也不会侵略他国,从而使学生理解现在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
采访教师丙说:“我认为预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授具体的文化知识,比如历史地理知识、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采访教师乙说“预备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各位老师的采访进行提炼后,我们可以对其关于教学目的看法做个结论:第一,预备课程要比较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异同。第二,要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第三,要深刻理解文化事件背后隐含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第四,要教授具体文化知识。第五,要加深对中国当代社会的理解。
(4)课程活动
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参观见学、社会实践、文化活动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活跃课堂气氛,每门课程都会采用二种以上的活动方式。
采访教师丁说:“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我经常准备一些文化教学的案例让学生们做对比练习,比如在中国民俗课程的中国节日这部分内容中,我会准备一些农历春节的材料,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圣诞节与春节的异同。我将学生们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访教师丙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会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最后陈述,这样轮流实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众发言。”
采访教师乙说:“我会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剪纸,练习毛笔字,使他们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更为直观的印象,当然,学生们也非常喜欢!”将各位老师的观点加以汇集,可以得到如下表格。
表1-2-3 活动方式
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课堂讨论和课堂发言是最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通过对比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社会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5)教学材料
采访教师甲说:“每门课程开始的阶段,我们会放一些电影或视频片断,一方面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对将要学习的文化知识的初步印象。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采访教师乙说:“讲授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有些文化名词单独依靠语言无法解释清楚,所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们有时会给学生展示图片,有时会给学生展示实物。尽管使用这种方式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采访教师丙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视频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好。”
表1-2-4显示了各位教师的教学材料选用情况。
表1-2-4教学材料使用情况
在每门课程的教材栏中都标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教材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材料。现在使用的统编新版教材,内容新颖,时代性强,语言安排字斟句酌,条理清晰,实用性很强。
同时,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教学材料的应用除了影视作品之外,视频和实物展示在教学中并不经常使用。
(6)信息反馈
采访教师甲说:“教学过程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我就喜欢讲授预备课程,学生们在课上能够发现很多我不曾注意到的问题,使我从中受到启发。”
采访教师乙说:“准备文化课程时,能够了解到许多从未接触到的文化知识,要想把课讲得清楚明了,就需要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你不仅在传授知识,也是在自我学习。虽然备课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我很有成就感。”
采访教师戊说:“准备文化课程,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了社会文化。我现在能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看待某些问题。”
教师们较为一致地反映能从预备课程的备课与授课过程中获取意外的收获。这表明讲授预备课程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取新知识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2.研究方法二:问卷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了解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普遍问题。
2.1调研对象—外国留学生
来自亚洲和非洲等国家的53名在华学习近一年时间的外国留学生参与了此次调研。
2.2学生参与预备课程情况从如下七个方面考察
表2-2
(1)学生情况
表2-2-1参与调研的学生情况
(2)学生学习动机
表2-2-2选择预备课程原因分布
如图所示,我们不难发现,选择“对中国社会、文化很感兴趣”这一选项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希望更好地学习中文”。可见,预备课程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精准地定位预备课程,同时关注预备课程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3)课程预期
表2-2-3 最关心的课程内容
上述图表统计出的数据可能对教师确定预备课程内容有所帮助,43.4%的学生把课程内容是否精彩、有趣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可据此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的细节。
(4)课前准备
表2-2-4 课前准备情况评价
表格中的数据表明,仅有37.7%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课前准备任务,也有15%的学生不做任何课下准备工作。这表明学生们并不太重视预备课程,只是把预备课程看作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
(5)课堂参与
表2-2-5课堂参与情况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的情况,只有28.3%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安排,并积极提问,这也表明了学生对于预备课程的态度。有43.3%学生会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应当多关注如何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课程喜爱度
表2-2-6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
在上图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指导学生就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讨论”;仅有3.7%的学生选择了“就选定的主题搜集材料自主交流”。这个结果表明教师在预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们喜欢通过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希望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辅助讨论使之顺利进行。
有30.3%的学生选择了“通过社会调查实践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文化”,这表明学生们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中国人交流,而不是仅限定在教室——只有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单一教学环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多下工夫,譬如说尽量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环境。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
(7)课程评价
表2-2-7授课内容评价
通过上图的数据比例不难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授课内容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真实,符合现实情况;24.6%的学生却持相反的态度。只有非常少的学生认为内容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建议
经过一系列的采访分析调查,笔者发现了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关注预备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帮助。
3.1教学目的
第一,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课程标准,还要兼顾学生喜好。
第二,使学生充分理解文化课程的重要性,而不是把它作为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
3.2教学内容
第一,引导学生研究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偏误。
第二,除了介绍文化知识本身,还要传授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规则。
第三,教学内容要兼顾传播文化知识和增强趣味性相统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对中国的认知。
3.3课堂活动
第一,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提升“参观见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的比重。
第二,设计课堂活动应遵从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激发学生参与其中。
第三,引导学生就文化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观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4教学材料
第一,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准备更多有趣味性、信息量大的视频片段。
第二,使用实物展示,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清晰、直接的印象。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笔者总结了学生对于预备课程的态度及其要求,并据此笔者提出一些建议。
课下:
(1)教师提前布置预习内容,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这样做能提高学习效率。
(2)帮助他们使用互联网和图书馆资源,搜集更多的文化知识信息。
课上:
(1)鼓励他们积极融入课堂之中,这样做能够增进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提升交流能力。
(2)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观,正视历史,尊重文化差异。
4.结语
本文就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有关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期待对预备课程感兴趣的教师继续开展研究,使外国留学生预备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3]赵冬云.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误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3]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鲁健冀.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J].大理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