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华东交通大学通信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分析该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以期为卓越计划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探讨。
关键词:双师型;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教师队伍
一、卓越计划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应然分析
参与卓越计划高校的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虽然一些教师在学生时期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和基本的工程训练,并在担任教师期间通过一定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卓越计划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行业企业工程师拥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即“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就教师个体而言,既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专业课教师。这一含义的核心在于“双素质”,其实质是对卓越计划下院校教师的行业专家和教学专家的双重要求。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还要从整个教师团队角度来考虑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要求——要具备扎实的工程设计开发能力,突出的工程科学研究能力和超凡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当然不是说每个卓越计划教师都要具备这三项工程能力要求,而是说整个教师团队要具备这三项工程能力,落实到培养高校实际,可以理解为:讲师至少要具备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副教师要具备工程科学研究能力,而教授要具备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二、卓越计划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现有专职教师24名,专职实验员2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4人,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2人。从2011年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共培养了“双师型”教师6名,这6名教师均通过了华为上岗工程师的认证,同时通过了NCIE(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的认证。此外,兼职教师10人,主要来自浙江华为、中兴软件南昌分公司、深圳讯方和中国移动南昌分公司的高工或工程师。从当前的师资队伍来看,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国内知名通信产业企业,具有一流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需要。但从本校专职教师来看,虽然高级职称占据了教师队伍的50%,但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却只占到了全体教师的25%,更多的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他们缺乏在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工艺缺乏深度了解,缺乏开发产品的经历,因此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技能水平受到限制。此外,虽然兼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一流,但由于多数兼职教师没有教学经历,在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经验,所以任课班级普遍存在上课纪律较差的现象。加上兼职教师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很难同时兼顾企业工作与教学工作,给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因此,本校专职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亟待提高,只有提高了专职教师的工程能力,才能从主体上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华东交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请跨过,提出如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三、卓越计划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首先,依据标准选拔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讲师以上教师任职资格的专任教师。此外,结合专业课任教情况,至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方可进入卓越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①通过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且效益良好(应提交法人单位开具的证明文件以及表明本人所完成工作的技术文件);④近五年主持(或参与)2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同时还要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结合本校实际,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新进人员必须下实验室锻炼一年,通过技能测试达到相应水平方能正式到教师岗上岗。②学校利用寒暑假选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培训,要求完成培训任务,达到相应水平。③各系部组织教师承接校内某些建设项目,对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④学校选拔项目负责人组织研发团队进行项目研发来培养专业教师技能。⑤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⑥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实训基地各类形式的培训。
参考文献
[1]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2012(1)。
[2]季舒鸿,高查清.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与建设要素[J],职业技术教育,2012(4).
[3]刘宏珍,侯义斌,黄樟钦,严海蓉.国际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作者简介:1刘海文(1975—)男,博士,华东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通信与微波技术研究。2吴甜甜(1984—)女,硕士,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