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想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入手。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方法和途径很多,本文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含义及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思品;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思想品德教学总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在信息多元化和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思想品德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明确学生主体性的含义
教师要透彻地理解学生主体性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发挥学生主体性从何入手、怎么发挥,才能更好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其含义包含三个方面: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是指学生要有“主人翁”思想和独立的意识及见解;主动,是指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精神;创造,是指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和创新能力。教师明确了学生主体性的含义以后,才能在教学应用该理论,才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和发挥。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平等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或者说学生才敢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思想品德教学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诸多社会现象对中学生冲击非常大,尤其是一些负面的现象,更容易对中学生形成“负能量”的痕迹;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避免一副说教的面孔。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双边双向的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威严有加的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肯定听话,但这种学生死气沉沉、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胆子小、缺乏创造力。可见,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意识的产生。政治课讲授的是相当严肃的内容,但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营造融洽课堂气氛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时时以民主、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讨论,拉近师生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运用知识和解释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
三、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正确的行动。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主角。作为教师,应时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职责: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并不是课堂的主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始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 ,时刻牢记教学应“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健康发展,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
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于凸显教师的权威形象,无形中课堂成了教师主宰的场所,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无视学生主体的情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够自主地参与教学、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环境。要想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机会,师生之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在营造民主氛围时,教师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营造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可以体味成功,让学生亲身参与,体味到个体自身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潜能。
五、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进而创新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针对一些知识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要有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平时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平等交流意见,听听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正确评析,而且一定要鼓励学生,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对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基于这一特点,在思想政治课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成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我采取的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案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等。在教学中,播放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让同学们讨论:反映了生活中存在什么现象,它会导致什么后果?这样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马上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为学好思想道德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还用生动的比喻、优美的语言激发兴趣。中学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上等号。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收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用“量体裁衣”及“鞋与脚的关系”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让他们在观察、分析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疑的问题要合理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有所发现,进而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这样的思想品德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说过:“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21世纪的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满“为了学生”的真情,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挑战的勇气,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智慧的价值,享受成功的愉悦。